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壓力似乎無所不在,從工作上的緊迫期限到家庭責任的重擔,甚至是日常瑣事,都可能成為壓力的根源。當壓力長時間積累,不僅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也可能引發身體上的各種不穩。
斯蒂芬·柯維曾說過:「壓力不是來自於外部的挑戰,而是來自於我們對挑戰的反應。」,因此,心進化認為學會如何識別壓力、理解壓力的來源並有效地應對,成為現代人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一、什麼是壓力?你目前的壓力如何?
(圖片來源:Photo by Sasha Freemind on Unsplash)
1.什麼是壓力?
壓力是我們面對外在要求時無法負荷,造成環境、心理、生理三方面的失衡狀態。(葉兆祺,2000)。而且,壓力是一種個人主觀的認知所反應出的生理與心理現象,適度的壓力可以激勵我們採取行動,有創新想法與表現,但反之過度的壓力則可能造成身體或心理上的疾病,甚至影響生活(林淑娥,2012)。
2.你現在的壓力指數是多少?
透過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壓力指數測量表,來評估一下自己的壓力大不大吧!
評估項目 | 是 | 否 | |
問題1. | 你最近是否經常感到緊張,覺得工作總是做不完? | ||
問題2. | 你最近是否經常睡不好,常常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 | ||
問題3. | 你最近是否經常有情緒低落、焦慮、煩躁的情況? | ||
問題4. | 你最近是否經常忘東忘西、變得很健忘? | ||
問題5. | 你最近是否經常覺得胃口不好?或胃口特別好? | ||
問題6. | 你最近六個月內是否生病不只一次了? | ||
問題7. | 你最近是否經常覺得很累,假日都在睡覺? | ||
問題8. | 你最近是否經常覺得頭痛、腰痠背痛? | ||
問題9. | 你最近是否經常和別人意見不同? | ||
問題10. | 你最近是否經常感到注意力難以集中? | ||
問題11. | 你最近是否經常覺得未來充滿不確定感,或感到恐懼? | ||
問題12. | 有人說你最近氣色不太好嗎? |
壓力指數解答
- 3項或3項以下為「是」:你的壓力指數還在能負荷的範圍。
- 4~5項為「是」:壓力蠻困擾你,雖能勉強應付,但必須認真學習壓力管理了,建議你可多與良師益友聊一聊。
- 6~8項為「是」:你的壓力很大,請尋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協助,接受系統性的心理治療。
- 9項以上為「是」:你的壓力大到已經很嚴重,應該尋求精神專科醫師協助,依醫師處方用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協助生活趕快恢復正常。
二、五種壓力大類型,哪一個最能代表你?
(圖片來源: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壓力的五種類型 | ||
類型 | 壓力來源 | 描述 |
個人壓力 | 疾病與生理需求 | 生病或基本需求未得到滿足 |
心理衝突 | 面臨選擇時,若無法兩全其美,會產生內心掙扎與焦慮 | |
家庭的壓力 | 經濟狀況 | 債務、貸款和收入不足 |
家人衝突 | 夫妻間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影響關係 | |
缺乏支持 | 缺乏來自家人的情感支持,會讓人感到孤獨和無助 | |
生離死別 | 家人的生病、意外、死亡 | |
社會的壓力 | 學習壓力 | 學校、父母或自我期望的課業壓力 |
工作壓力 | 職場競爭、業務挑戰、工作任務的不熟悉 | |
角色壓力 | 同時扮演多重角色(如父親、丈夫、兒子、員工等 | |
社會期望 | 如對外貌、成就、職業地位等方面的期望 | |
生活變遷 | 改變個人的生活常規和舒適區 | |
環境的壓力 | 生活環境 | 噪音、污染、味道、燈光、通風等 |
環境災害 | 地震、颱風、洪水、戰爭等,面對災難的恐懼與後續的處理 | |
人生階段發展的壓力 | 成長過程 | 社交、身份認同與家庭期待 |
學職轉換 | 需適應新環境與職場規則的挑戰,可能引發不確定感 | |
中年危機 | 健康變化、職業瓶頸和家庭責任等 | |
老年壓力 | 健康惡化、失去生活秩序、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經濟困難和孤獨感 |
1.個人的壓力來源
- 疾病與生理需求:生病或基本需求未得到滿足(如飢餓、口渴、疲勞、睡眠不足)會帶來壓力,對身心影響尤為顯著。疾病也會對現在與未來間產生負面想法而焦慮,並帶來的壓力大。
- 心理衝突:面臨選擇時,若無法兩全其美,會產生內心掙扎與焦慮。
例如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做決定的過程中,
會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或在選擇間感到進退兩難。
2.家庭的壓力來源
- 經濟狀況:家庭經濟困難,特別是債務、貸款和收入不足,會造成巨大的財務壓力。當新生兒誕生時,經濟負擔尤為沉重,可能導致撫養問題或父母的心理壓力加劇。
- 家人衝突:家庭內部的衝突,無論是夫妻間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均會帶來心理壓力,並影響家庭關係。
- 缺乏支持:缺乏來自家人的情感支持,會讓人感到孤獨和無助,降低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聯繫和歸屬感,進而加劇壓力大。
- 生離死別:家人的生病、意外、死亡,會對個人造成嚴重的創傷以及失落,都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問題。
3.社會的壓力來源
- 學習壓力:來自學校、父母或自我期望的課業壓力,會引起焦慮與壓力大。
- 工作壓力:職場競爭、業務挑戰和工作壓力可能引發焦慮和疲勞。
- 角色壓力:同時扮演多重角色(如父親、丈夫、兒子、員工等),難以平衡會增加壓力。
- 社會期望:社會期望和壓力,如對外貌、成就、職業地位等方面的期望。若無法達成,會讓人感到壓力大和失敗。
- 生活變遷:當生活發生重大變動,如搬家、換工作、移民、升學等,改變個人的生活常規和舒適區,會讓人感到壓力大與適應不良。
4.環境的壓力來源
- 生活環境:噪音、污染、味道、燈光、通風,或因飼養的動物造成不良居住環境,這些不穩定的環境因素長期存在,會降低生活質量,增加心理壓力。
- 環境災害:如地震、颱風、洪水、戰爭等自然災害不僅對生理造成影響,因要面對災難的恐懼與後續的處理,會產生心理負擔,導致壓力大。
5.人生階段發展的壓力
- 成長過程:兒童與青年面臨社交、身份認同與家庭期待等壓力,影響心理健康。
- 學職轉換:從學生轉向職場,需適應新環境與職場規則的挑戰,可能引發不確定感、焦慮與壓力大。
- 中年危機:中年時期的健康變化、職業瓶頸和家庭責任等,會引發焦慮與心理壓力。
- 老年壓力:老年人面臨的壓力大來源包括健康惡化、失去生活秩序、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經濟困難和孤獨感,這些壓力使他們更容易感到焦慮、孤獨與無助。
三、在這五個職場場景時,特別需要注意壓力大
(圖片來源:Photo by Kevin Ku on Unsplash)
世界心理衛生聯盟將2024年主題訂為「職場心理健康」,強調現代工作環境對員工心理健康的影響。根據國教行動聯盟與台灣心理健康聯盟共同發布的國人「職場心理健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工作壓力大已經成為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調查顯示,75.7%的受訪者認為工作壓力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如憂鬱或焦慮等心理問題,所以當遇到下面這五種常見壓力大的場景時,請要特別注意。
1. 多重任務處理與緊迫的截止日期
一個任務接一個任務,根本沒有喘息的空間,每個專案還有不同的截止日期,這就像是時間競賽,每個專案都想在每一刻決勝負,眼看著截止日期一步步逼近,這些專案之間需要協調和整合工作成果。壓力大到都無法專注這真的讓人喘不過氣來。
壓力大的原因:
- 多重任務並行,容易感覺時間不夠用,焦慮會加劇。
- 預期的截止日期接近,導致時間壓力增加。
- 缺乏足夠的資源或支持,使得工作無法順利進行。
可以怎麼辦?
- 分清楚什麼最重要,優先處理最緊急的任務。
- 和老闆或同事協調一下,有些任務能否延後,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 記住,學會說「不」,設立合理的工作界限,避免把自己逼得太緊。
2. 與多要求的上司或客戶合作
與一位要求高、期望多的上司或客戶合作,常常會讓人感覺他們的需求是無止境的,總是有新的要求或修改,這讓你在工作過程中必須不斷迎合他們的要求,或是抓不到對方的思維,讓我們根本無法放鬆,這樣的反覆變動讓你無法專注於當前的工作。
壓力大的原因:
- 需要持續達到他們的高標準,感到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無助感。
- 經常改變的需求和目標,使得工作進度難以穩定。
- 溝通上的障礙,導致不必要的誤解或焦慮。
可以怎麼辦:
- 跟上司或客戶溝通清楚提供案例,確認期望和需求,避免誤解。
- 與上司或客戶討論更具現實性和可行性的工作目標,並增加核對方向的會議。
- 當壓力太大時,可以請求更多的資源或支持,減少自己獨自承擔的壓力。
3. 職場人際關係的衝突
職場中難免會遇到與同事之間的衝突,無論是意見不合、工作方式的分歧,還是更個人化的情感摩擦,都會讓我們感受到不小的壓力。當衝突未能及時解決,可能會加劇彼此的敵對情緒,導致工作氛圍變得不再舒適,長期下來可能會引發職場倦怠。
壓力大原因:
- 時常要擔心他人的眼光,畏手畏腳的無法專心工作,增加工作中的情緒壓力,
- 經常需要處理與同事的矛盾,可能導致情緒耗盡。
- 沒有及時處理問題,讓衝突不斷積壓,最終變得更糾纏、難解決。
可以怎麼辦:
- 學會傾聽別人的觀點,嘗試換位思考,理解衝突的根源。
- 學習情緒智商,避免情緒化反應,積極正面解決問題。
- 如果真的無法解決,也可以尋求管理層的幫助來調解。
4. 角色變動或升遷壓力
當你因升遷或角色變動而需要承擔新的責任時,這會給你帶來相當大的壓力。一方面,你可能會感到自己必須快速適應新角色的挑戰,擔心自己無法符合新的要求,從而對自己產生不安感,會讓我們變得過度自我要求,甚至對每個細節過度焦慮,擔心自己的每個決定都可能出錯。
壓力大原因:
- 角色的轉變會讓人感到不適應,對未知的工作負擔感到焦慮。
- 新的責任要求快速學習並執行,這讓人感到壓力山大。
- 擔心自己不符合新角色的要求,擔心失敗。
可以怎麼辦?
- 與上司討論自己所需的支持或培訓,讓自己能夠更快適應新角色。
- 先設定短期的可達成目標,幫助自己更有信心。
- 把挑戰當成機會,學習新技能,逐步克服不安。
5. 長時間加班與工作生活失衡
長時間的加班和不斷增加的工作量,讓你在職場上常常感覺無休止,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變得模糊,無法平衡工作與生活,也無法抽出時間休息或進行其他自我照顧的活動,這會導致身心狀況變差,並增加壓力大。
壓力大原因:
- 長時間工作會消耗身體和精神的能量,導致倦怠感。
- 工作不斷壓縮生活時間,降低生活品質。
- 無法抽出時間陪伴家人或做自己喜歡的事,讓情緒更低落。
可以怎麼辦?
- 利用時間管理工具來提高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加班。
- 設定清楚的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界線,避免過度加班。
- 一週一天休息日完全放空,給自己充電,保持身心健康。
四、管理壓力的 5 大障礙,你是否也會這樣?
(圖片來源:Photo byFrancisco Moreno on Unsplash)
壓力管理障礙 1:總是有理由很忙,忽視情緒和身體信號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陷入「忙碌模式」,把工作、家庭、社交等各種責任當作優先事項,結果忽略了自己內在的需求。焦慮、疲勞、甚至身體的不適,都可能是警告信號,但在忙碌中,我們常常忽視它們,甚至覺得「時間不夠用」,所以選擇繼續努力工作。這樣無形中,壓力會越來越大,最終可能引發身心的崩潰。
如果我們不留意情緒和身體的信號,最終壓力大會讓我們感到難以承受。所以,適時停下來,給自己一點關愛和照顧,也是很重要能避免過度疲憊的關鍵。
反思問句:
- 最近一次,我真的停下,聽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什麼時候?
- 是否有身體發出不適的信號,但我仍然選擇繼續忽視?
壓力管理障礙 2:過度依賴自己,害怕求助
有時候,我們會不想被認為是「軟弱」或害怕麻煩他人,往往會選擇獨自承擔壓力,想要獨立解決所有問題。甚至當壓力過大時,也不願意尋求他人的幫助,這樣只會讓壓力持續累積,壓力大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但我們卻仍不斷告訴自己「我應該能夠應付」,無論是工作上的挑戰、情感上的困擾,還是生活中的瑣事,都想自己一個人扛。
其實,求助並不意味著脆弱,反而是一種智慧的選擇。當壓力過大時,尋求幫助不僅能減輕負擔,還能讓我們在困難中找到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法。
反思問句:
- 我是否曾因為害怕別人覺得我軟弱,而不願意尋求幫助?
- 當我感到壓力過大時,我通常會選擇默默承受,還是會向他人求助?
壓力管理障礙 3:過高的自我要求
我們有時會對自己設定過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追求完美的心態會讓我們對自己的每一個小細節都過於苛刻,從而帶來無形的壓力。即便已經做得很好,我們總是覺得還不夠好,這種不滿足感會讓壓力愈加沉重。
其實,對自己過高的要求會讓我們無法放過自己,也無法享受過程中的成就感。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從每一個小小的進步中找到滿足感,才是減輕壓力的關鍵
反思問句:
- 當未能達到自己的要求時,我的反應通常是什麼?
- 我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這個定義是否讓我感到壓力?
壓力管理障礙 4:負面思維模式,未能找出真正的壓力來源
當我們習慣性地從消極的角度看待問題時,往往會將壓力的來源放大,認為生活中每一個挑戰都是無法克服的障礙,在壓力大時,解決問題的方式會受到限制。因為負面思維會讓我們無法看到事情的正面,也因此無法發現真正的壓力來源,也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機會。
當我們學會轉換思維,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能幫助我們理清壓力的根源,並找到解決方案。在勇氣練習課中我們能以更開放的心態面對挑戰,壓力自然會減輕。
反思問句:
- 我會不會習慣將問題過度放大,並將它們視為無法解決的困境?
- 當面對壓力時,我的思維是傾向於悲觀還是積極?
壓力管理障礙 5:無法說不,設定界限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難以拒絕他人要求,尤其是當這些要求來自工作或他人期望時。無法設置健康的界限,讓工作和生活難以分開,導致工作壓力侵入到私人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會讓生活質量大幅下降。長時間處於這樣的情況下,個人可能會感到身心疲憊,並且無法享受應有的放鬆和休息。
當我們無法說不,或不設限時,自己容易被他人的需求和期待所操控,這不僅加劇了工作壓力,還可能破壞自我價值感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反思問句:
- 我是否經常在工作或生活中,因為害怕拒絕他人,而將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二位?
- 我如何看待自己拒絕他人要求的行為?我是否害怕被視為自私或不負責任?
五、壓力大時要避免的 5 個錯誤習慣!別讓這些壞習慣拖垮你
(圖片來源: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當壓力來襲,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陷入一些習慣,這些習慣雖然能暫時緩解不適,但長久下來反而會讓我們感覺更加沉重。別擔心,這是很常見的情況,理解並放下這些行為,我們能夠學會以更健康、溫和的方式來面對壓力。讓我們來看看,在壓力大的時候應該避免的五個壞習慣吧,或許這些小提醒能幫助我們找到更加舒適的生活節奏。
壓力大壞習慣1:胡亂吃一通的情緒性進食
當壓力大來襲時,我們有時候會不自覺地轉向食物,尤其是那些甜的、油炸的,或者是餅乾、零食。這些食物給予我們短暫的安慰,仿佛它們能壓抑心中的煩躁帶來平靜。但是,這樣的情緒性進食並不能真正解決壓力的根源,反而可能讓我們的身體和情緒更加沉重。
雖然當下能帶來片刻的快感,但當這種習慣成為常態時,我們的身體負擔會逐漸增加,健康狀況也會受到影響。對抗壓力的最佳方法是學會辨識真正的飢餓感,而不是用食物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壓力大壞習慣2:試圖以喝酒、抽菸等有害物質緩解壓力
許多人在壓力大的時候會選擇喝酒或抽菸來尋求短暫的解脫,這種行為雖然能在短期內帶來放鬆感,但酒精和尼古丁都是成癮性物質,過度使用會導致身體依賴,並可能引發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而且研究表示,長期飲酒和吸煙會增加罹患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肝病、心臟病和癌症。
壓力大壞習慣3:沒有規律的作息和睡眠
壓力大時,我們的作息往往會變得不規律,可能會熬夜、失眠。長期缺乏充足的睡眠會讓身體和大腦處於持續的疲勞狀態,並進一步加重壓力感。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也會讓情緒更加波動,還會降低身體免疫力。
壓力大壞習慣4:過度擴大自己行為
在壓力下,許多人可能會陷入過度極端的行為模式,例如:因為一時爽而過度消費、或擔心做不完過度工作、害怕溝通而過度封閉自己、過度焦慮未來等行為,但這些過度行為會讓我們感到更加焦慮和孤立。
壓力大壞習慣5:沈迷在遊戲、網路媒體
當面對壓力時,許多人會選擇通過遊戲或網路媒體來逃避現實,雖然網路上能短暫地讓我們感覺舒適,甚至可以假裝成另一個與現實相反的人來得到安慰,但如果長期沉迷其中,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過度依賴虛擬世界來逃避壓力,回到現實中,只會加劇現實生活中的焦慮。
六、成功人士的壓力管理秘訣,這三個習慣值得學習!
(圖片來源:Photo by Kevin Ku on Unsplash)
1.威廉.詹姆斯:習慣挑戰思維的模式
美國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他同時也是教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實用主義的宣導者,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還是美國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在詹姆斯20多歲至30歲的大部分時間裡,他深受憂鬱症之苦,甚至抱有自殺傾向。
他開始建立屬於他自己的有關意識功能的理論。他認定我們有一條「意識流」,而我們選擇用自身的注意力來引導它。意識是有選擇性的——它從一切湧向我們的嘈雜訊息洪流中選出需要關注的東西。這個選擇是由我們關心什麼、我們認為什麼是重要的。我們的注意力會牽引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通過我們反覆的選擇和行動,我們創造出習慣,從我們的習慣中,我們塑造出自己的世界。 威廉.詹姆斯說過:「對付壓力最好的武器,就是「轉念」。
「壓力的來源並非不可改變的事實,而是我們對這些事實的認知。」— 威廉·詹姆斯
2. 亞伯拉罕.林肯:習慣冷靜面對壓力
林肯在面臨國家分裂和內戰的巨大壓力時,始終保持緊張。他通常在關鍵時刻進行深思熟慮的決策,而不是急於採取行動。例如,在戰局不利時,他會召集顧問進行討論決定,確保每個人都經過深思熟慮的。
林肯以其在困難時期保持冷靜和理智而聞名。他在面對南北戰爭和廢除奴隸制等巨大挑戰時,始終專注於解決問題,而非被情緒左右。他相信,只有冷靜下來才能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甚至林肯在1842年的一次衝突中學到了一個重要教訓:不要讓情緒主導行動,而是要以理性處理問題。他甚至制定了一種“寫信但不寄出”的方法,用來釋放情緒並避免衝動行事, 林肯的這句名言教導我們,在面對壓力時,保持冷靜和理智非常關鍵。只有冷靜下來,我們才能理清思路,找到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 面對壓力,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並將注意力集中於解決問題。」 — 亞伯拉罕·林肯
3.海倫.凱勒:習慣培養自我信念
海倫·凱勒原為健康的嬰兒,但在 19 個月大的時候患了急性腦充血症,因疾病失去視聽能力,她一度陷入極大的挫折感,脾氣變得暴躁。然而,在老師安妮·沙利文的幫助下,她並沒有陷入絕望,她學會了溝通,更透過不斷學習與努力,成為作家、教育家,甚至為身心障礙者發聲。
海倫‧凱勒ㄧ說過:雖然這世界充滿苦難,但也充滿克服苦難的故事。當海倫凱勒上了哈佛大學後,大學的許多書本沒有被譯成盲文,這無疑是增加了她的學習壓力。但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她的成功並非來自於改變現實,即使面對看似無法承受的挑戰,也可以通過改變內心態度找到新的希望,她用自己的生命故事證明了壓力並非不可克服。
「壓力是自我感覺的產物,當你覺得無法承擔時,壓力就會變得難以忍受。」 — 海倫.凱勒
七、壓力大的策略,12招控管壓力!
(圖片來源:Photo by Emma Simpson on Unsplash)
策略1:肌肉放鬆
當我們感到壓力時,身體會不自覺地緊繃,尤其是肩頸、背部和下顎等部位,這種生理上的緊張會加重心理壓力,形成惡性循環。「漸進式肌肉放鬆法(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 PMR)」是一種有效的放鬆技巧,透過先刻意繃緊特定肌肉,再慢慢釋放,讓身體學會如何真正放鬆。
這種方法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 Jacobson 在 1930 年提出,至今仍被廣泛運用於壓力管理、焦慮症治療和睡眠改善。研究顯示,PMR 能降低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水平,並提升心率變異度(HRV),幫助自律神經恢復平衡。
試試看小行動
練習 PMR ,可以從腳趾開始,逐步向上到頭部
- 腳掌與小腿:將腳趾用力朝下彎曲 5 秒,再放鬆。
- 大腿:用力夾緊雙腿 5 秒,然後釋放。
- 腹部與胸部:深吸氣,讓腹部繃緊,維持 5 秒,再慢慢吐氣。
- 肩膀與手臂:聳肩用力收緊,再放下。
- 下顎與臉部:緊閉牙關 5 秒,然後張開嘴巴放鬆。
策略2:建立「減壓儀式」
壓力來自於生活的混亂與不確定性,而「儀式感」能為我們帶來一種可預測的安全感,幫助身心進入放鬆狀態。例如,有些人習慣在早晨喝一杯熱茶來開始一天,或在晚上點香氛蠟燭來讓大腦知道該放鬆了。
當我們重複進行某些儀式性行為時,大腦會將這些行為與「安全」或「放鬆」建立連結,
因此減壓儀式可以是一種心理上的「開關」,幫助我們從壓力模式轉換到放鬆模式。
減壓儀式不需要複雜或昂貴,可以是任何能讓你感到安心的習慣。例如:
- 晚上泡一杯洋甘菊茶,讓自己從一天的緊張中抽離。
- 睡前閱讀 10 頁書,減少滑手機帶來的焦慮感。
- 每天固定時間進行 10 分鐘的深呼吸或冥想,讓心情穩定下來。
試試看小行動:
- 設定一個專屬的「減壓時間」,如每天 10 點喝杯茶、泡澡或做伸展運動。
- 嘗試寫下你的「放鬆清單」,列出讓你感到平靜的行為,並每天選一個來執行。
策略3:大自然療法
現代人長時間處於都市環境,過多的噪音、藍光與擁擠的人群容易讓我們產生慢性壓力。而大自然則是最天然的「壓力緩衝區」,能幫助我們回歸平衡。待在自然環境(如森林、公園、海邊)提升「副交感神經活性」,讓人更快進入放鬆狀態。
每週至少 120 分鐘的戶外活動,如散步、登山或園藝,能有效緩解焦慮與壓力,讓思緒更清晰,情緒更穩定。即使你無法經常去山林,也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感受自然療癒力:
- 在陽台或窗邊放幾盆植物,讓視覺環境變得更舒適。
- 在工作區擺放一張大自然的圖片,或使用自然音樂作為背景音。
- 利用假日去戶外踏青、海邊散步或草地野餐,讓自己從壓力源抽離
試試看小行動
- 每週至少安排一次到公園或戶外散步 30 分鐘,讓自己接觸自然。
- 下載「白噪音」或「大自然音效」APP,在壓力大時播放,幫助放鬆。
策略 4:時間管理
「時間不夠」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壓力來源之一,當我們覺得時間緊迫、工作堆積如山時,焦慮感就會飆升。因此,學會時間管理,不僅能讓我們更有效率,也能減少壓力帶來的影響。
時間管理的關鍵在於 區分「重要」與「緊急」,最常見的方法是艾森豪矩陣(Eisenhower Matrix):
試試看小行動
- 列下最近的10件事,放入在「重要」與「緊急」象限。
- 每天早上花 5 分鐘列出「今天最重要的 3 件事」,優先完成。
- 使用「番茄鐘工作法」(25 分鐘專注 + 5 分鐘休息),提高效率。
策略5:學習說「不」
我們有時候之所以壓力大,是因為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導致時間與精力被過度消耗。例如,工作上額外的任務、朋友的請求、社交活動等,若不懂得適時拒絕,會讓自己處於高壓狀態。
學習說「不」,並不代表我們不願意幫助別人,而是 合理地設定界限,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當我們每次都勉強自己接受額外的責任,久而久之,壓力會堆積,甚至引發情緒枯竭。
有效說「不」的方法:
- 明確表達立場:「謝謝你的邀請,但我目前真的沒辦法。」
- 提供替代方案:「我現在沒有空,但你可以試試 XX 方式。」
- 使用「我」語句:「我需要專注在目前的工作上,這次就不參與了。」
試試看小行動
- 列出 3 件你最近覺得「不該答應」的事情,思考下次如何拒絕。
- 要下班時,同事詢問是否能幫忙,練習用一半丟一半接的方式拒絕,例如:「我待會還有活動,我可以幫忙做到A部分。」
策略6:適當發洩情緒
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若不適當釋放,可能會轉化成焦慮、憤怒,甚至身體症狀(如頭痛、胃痛)。因此,適當發洩情緒是一種健康的壓力管理方式。
有效的情緒發洩方式包括:
- 書寫抒發:寫日記、寫信(即使不寄出)可以整理思緒。
- 運動釋放:快走、慢跑、拳擊、跳舞等,有助於轉移壓力。
- 藝術療法:畫畫、寫詩、演奏樂器等方式,能讓情緒有出口。
- 大聲宣洩:找一個沒人的地方大喊,或對枕頭吶喊,釋放壓力。
避免透過不健康的方式發洩,如酗酒、暴飲暴食、對他人發脾氣,這些只會讓問題更嚴重。
試試看小行動
- 每當感到壓力時,嘗試用「書寫抒發」的方式,把內心的想法寫下來。
- 安排每週一次的運動時間,例如慢跑或打拳,釋放累積的壓力。
策略7:練習正念
正念(Mindfulness)是一種幫助人們專注於當下、減少焦慮的心理技巧。當我們壓力大時,往往會陷入「過去的懊悔」或「未來的擔憂」,而正念則能幫助我們回歸當下,減少壓力反應。
如何練習正念?
- 專注呼吸:閉上眼睛,專注於自己的六次呼吸,感受每一次吸氣與吐氣。
- 身體掃描:從腳趾開始,一直到頭頂,感受身體的每個部位。
- 正念飲食:細細咀嚼每一口食物,感受味道與口感,而不是邊吃邊滑手機。
試試看小行動
- 每天睡前花 5 分鐘專注於自己的呼吸,練習正念。
- 嘗試正念飲食,放下手機,細細品嚐食物的味道與口感。
策略8:主動因應
遇到壓力時,與其逃避,不如主動尋找解決方法。有些壓力來自於我們的無助感,當我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時,壓力會變得更大。因此,採取「主動因應」策略,能讓我們重新掌控局勢,在勇氣練習課中,能夠有更多技巧方法的學習主動因應。
主動因應 vs. 被動因應
- 被動因應:「這工作太難了,我沒辦法處理!」
- 主動因應:「我可以先把問題拆解,從最簡單的部分開始做。」
試試看小行動
- 當遇到壓力時,寫下「這件事的第一步該怎麼做?」並行動起來。
- 列出 3 件你目前感到壓力的事,思考如何「主動解決」其中之一。
策略9:制定清晰的計畫
壓力往往來自於「不確定感」和「迷惘」,當事情沒有計劃時,焦慮就會增加。透過 制定具體計劃,能讓自己感覺更有掌控感。
如何制定清晰的計劃?
- 設定明確目標:「這週我要完成 A、B、C 三件事。」
- 拆解任務:將大目標拆成小步驟,例如「每天寫 500 字」比「完成一篇 5000 字文章」更有可行性。
- 設定時間區塊法:使用行事曆,像學生時期課表一樣,為自己每個工作安排在時段上,照表操課,列出待辦清單,讓計劃更具體。
試試看小行動
- 寫下這週要完成的 3 件最重要的事情,並拆解任務。
- 使用「時間區塊法」,為每個任務安排明確的時間。
策略10:減少抗拒,學會接納
人類的天性是抗拒改變,尤其當面臨壓力時,我們很容易進入「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的思維模式。但事實上,壓力並不會因為抱怨或否認現實而消失,反而會因抗拒而更加強化。
「接受」不代表放棄,而是讓自己與壓力共存,並從中找到適應的方法。
如何減少抗拒、學會接納?
- 辨識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
例如,天氣變化、公司的政策、別人的行為,這些通常不是你能控制的。 - 專注在能改變的部分
與其糾結於無法改變的事,不如把精力放在可以調整的部分,例如你的反應、情緒管理方式。 - 練習「放手」
有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事情順其自然,而不是過度執著。例如,當某個計劃無法如願進行時,接受現狀並調整策略,反而能讓壓力減少。
試試看小行動
- 寫下 3 件你煩惱的事情,並分辨可無法改變與可以改變的項目。
- 無法改變的事,練習對自己說:「我接受這個狀況,並專注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 感到抗拒時,提醒自己:「這是我無法控制的,糾結於此只會增加壓力。」
壓力是一柄雙面刃
(圖片來源:Photo by Fratto Kenchiku on Unsplash)
不管是工作壓力還是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學會怎麼處理壓力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真的很重要。壓力其實不一定是壞事,它也能成為推動我們向前走的動力。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看待它,怎麼應對,而不是讓壓力把我們給壓垮。如果能找到合適的方式管理壓力,就能減少焦慮,提升生活質量,讓我們更健康、更有活力。
其實壓力就像是一把雙面刃,它有可能幫助我們成長,也有可能讓我們感到負擔。如果我們能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找到有效的應對策略,它就能成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量。反之,如果我們不處理好它,壓力就會成為我們身心的負擔。在勇氣練習課中,能夠學會怎麼正確面對壓力,將它轉化為我們的動力,這樣才能真正從壓力中受益。
參考資料1:【世界心理健康日】台灣職場壓力好大!7成6民眾因工作危害到心理健康(民報)
參考資料2:壓力指數測量表-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參考資料3:陳雅琳(2025)。素食主義、正念、工作壓力和睡眠品質之間之相互作用。﹝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