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溝通佔據了大多數的時間。但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覺得自己說得很清楚,對方卻完全沒有聽懂?又或者,對方回應的內容,讓你懷疑彼此是不是活在不同宇宙?這樣的無效溝通是否讓你心很累?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人生的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而心進化認為人際關係的順暢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溝通的品質 。
一、溝通的目的是?
(圖片來源:Photo by Cody Engel on Unsplash)
1.什麼是溝通?
簡單來說,溝通就是我們把心裡的想法、感覺或想說的話,清楚地告訴別人,讓對方能懂我們,而我們也願意聽對方說,了解他們在想什麼。這不只是用說的,還可以用表情、動作、眼神,甚至聲音的高低來表達自己。
真正的溝通,是讓彼此聽懂了、了解了,這種雙向的互動,有助於促進理解、增進彼此的信任與合作,進一步建立更穩固的人際關係。
當我們用心聆聽、真誠表達,並願意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時,溝通就不再只是單純的信息傳遞,而是創造連結與共鳴的過程,這樣也就強調了溝通的雙向性與互動性,而不僅僅是單方面的訊息傳遞,降低無效溝通。
2.溝通的目的是什麼?
- 交流信息: 傳遞想法、感受和意見,使對方了解自己 。
- 了解他人: 傾聽並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意見,增進彼此理解 。
- 影響他人: 分享自己的觀點,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 。
- 建立關係: 透過資訊交流,建立和維護人際關係,減少摩擦,創造和諧 。
- 解決問題: 透過溝通協商,找出解決方案,達成共識 。
- 表達需求: 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期望,確保對方能夠接收到 。
- 傳達情緒: 透過語言和非語言方式表達喜怒哀樂等情緒
二、溝通失敗的關鍵「沒有聽懂」,三層次聽懂對方想說的
(圖片來源:Photo by Jason Leung on Unsplash)
當要回應對方開始溝通時,說什麼其實也很重要,而要能回應對的內容,我們需要具備更深層的傾聽力,在勇氣練習課中會練習「三層次傾聽法」。這不僅能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也能大幅提升彼此的溝通品質與信任感,降低無效溝通。
第一層:聽「字面」-對話的基本起點
在日常對話中,我們最常做到的,就是聽到對方說了什麼字面上的話。這是溝通的第一層,也就是對話的入口。比如有人說:「我今天真的很累。」如果我們只聽到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可能會回應:「那就早點睡啊。」
表面看來沒問題,但這樣的回應通常無法引發進一步的連結,甚至讓對方感覺被忽略了。字面層次的聽,是接收語言訊息的第一步,但如果只停留在這裡,溝通就容易變得「無效」或「機械」的無效溝通。
字面層的傾聽關鍵,不要誤以為「我聽見了」就等於「我聽懂了」。
第二層:聽「情緒」-理解背後的感受
當對方說「我今天真的很累」,如果我們能注意到他語氣裡的低落,或者臉上的疲倦,那就表示我們開始進入「情緒層」的傾聽。
這層的傾聽,是試著去感受對方的情緒狀態,例如他是在生氣、無力、挫折,還是只是單純的疲倦?
情緒是溝通中的「隱形語言」,很多時候,比語言本身還要有力量,當我們能聽到情緒,然後說出:「聽起來你好像有點沮喪,還好嗎?」這樣的回應,對方會覺得「你懂我!」,這種被理解的感覺非常重要。
情緒層的傾聽,是讓關係變得更有溫度的關鍵。
第三層:聽「需求」-找出內在的渴望
每個情緒背後,其實都有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當對方說「我今天真的很累」,除了情緒之外,也許是希望有人能幫忙、希望被肯定、或者只是想安靜地放空一下。這一層的傾聽,就是試著去理解對方的「內在需求」。
舉個例子:一位媽媽跟先生說:「今天小孩整天吵不停,我真的快爆炸了!」表面看起來是在抱怨孩子,但她真正的需求,可能是希望有人能分擔育兒的壓力,或者渴望被體諒與支持。這時,與其說:「小孩不就是這樣嗎?」更適合的回應是:「你是不是很需要一點自己的時間?」這樣的回應,才真正對到她的需求。
當我們能聽到別人話語背後的需求時,就能給出更貼心、更有幫助的回應,也能讓關係更靠近,降低無效溝通。
需求層的傾聽,是讓溝通從表層進入深層的轉捩點。
三、常見的七大無效溝通障礙,你做了幾項?
(圖片來源:Photo by Mimi Thian on Unsplash)
自評表(V) | 無效溝通障礙 |
慣性用批評與指責的語句 | |
常不自覺對人貼上標籤 | |
會用指導與命令語氣,忽略對方強加自己的意見 | |
會打斷對方或插話 | |
用詞模糊、不清楚 | |
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詮釋對方想法 | |
會因情緒而拒絕溝通 |
1.批評與指責:
直接批評對方會使人感到防禦或受傷,阻礙進一步交流。即使我們的出發點是為對方好,但只要語氣不對、話語太重,就可能讓對方覺得受傷,導致原本想修補的關係反而更疏遠而無效溝通。
與其批評,不如學會描述事實與感受,讓對方理解我們的立場,而非被迫接受我們的責備。
▶反思:我們能練習將「你做錯了」轉化為「我感到困擾,因為……」?
2.標籤化:
當我們對人貼上標籤,像是「你就是這樣的人」「你總是這麼懶」,其實是在用過去的印象,限制了對方未來的可能。
標籤讓人感覺被定型,也讓我們的溝通失去了彈性與空間。溝通應該是一種邀請,而不是判決,用刻板印象或侮辱性稱呼對方,會無效溝通拉開彼此距離。
▶反思:我們最近是否有在不自覺中,慣性給人貼上標籤?
3.命令與說教:
有時我們急於讓對方「照我們的方式去做」,會不小心變成命令或說教。但這樣的溝通方式,是忽略對方感受而強加自己的意見或指導,容易引發反感。也會讓對方覺得被控制,進而抗拒,而無效溝通。
其實,真正有影響力的溝通,是能讓人願意主動改變,而不是被迫照辦。帶著尊重與對話的語氣,比命令來得更有力。
▶反思:當我們在給建議時,是出於理解,還是只想證明自己比較對?
4.沒有積極傾聽,打斷或插話:
很多時候,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其實心裡已經在準備自己的回應,甚至迫不及待地打斷對方。這會讓對方覺得自己不被重視,甚至失去繼續表達的動力。或是有時候,我們會突然轉移話題,這也會讓對方覺得自己的話不被重視。
傾聽,不只是聽進耳朵,而是讓對方感受到「我在,全心全意在聽你說」。
▶反思:我們能否給對方一段完整說話的時間,而不是急著回應?
5.使用不精準的語言:
語言是載體,如果我們用詞模糊、不清楚,常使用「這個、那個、某些、某時、大概、之類的…」,就容易讓人誤解。我們以為對方知道我們的意思,但其實可能各自解讀不同。尤其在工作中,一句話可以有多種理解,因此更要注意語言的清晰與具體,才能減少錯誤與猜測降低無效溝通。
▶反思:最近請人幫忙時,是否願意花多一點時間,把話說得更具體?
6.自以為是的無效溝通:
我們常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衡量別人的行為,卻忘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與經驗。有時候,我們以為別人「不夠努力」、「太消極」,其實只是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詮釋,根據自己的行動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動與動機。換個視角,也許我們會看見對方其實正在用他的方式努力。
▶反思:對近的一次溝通中,是否有去理解「對方眼中的世界」?
7.情緒卡住了,訊息就進不去
當我們處於焦慮、憤怒、防衛的狀態時後,大腦就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變得「聽不進去」。這時候,就算你說得再有道理,也可能被誤解為「挑釁」、「批評」或「不信任」,而變成了無效溝通,只變成了單線溝通。
▶反思:對近的一次溝通中,是否有因為情緒而索性不聽對方說話?
四、十招改善無效溝通
(圖片來源: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方法一:學會「聽懂」而不是只「聽到」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聽」,其實只是「等對方講完」而已。有效溝通的第一步是「主動聆聽」:不打斷、不急著反駁、不預設立場,而是試著理解對方話語背後的情緒與需要。當對方覺得自己被真正理解,自然也會放下防備、願意溝通。尤其在衝突時,光是被傾聽,就能化解大半誤會。溝通不是比誰講得多,而是誰能更深刻理解對方的心。
行動方案:
- 在傾聽時可以練習「聽懂情緒」與「聽懂需要」。
- 養成問「你的意思是…對嗎?」的習慣,重複一次對方的重點內容來確認理解。
- 每週刻意練習一次「只聽不評斷」的對話練習,例如與伴侶或朋友分享日常不插話。
方法二:避免預設立場,重新定義對話的起點
溝通常常無效,是因為我們帶著「我知道你想說什麼」的預設,這會讓對話陷入單向的猜測遊戲,而非雙向理解。預設立場會讓我們自動忽略關鍵訊息,甚至導致曲解。真正有效的溝通,是願意暫時放下自我認知,給對方「述說自己」的空間。我們不需要馬上理解對方所有的想法,但一定要願意從對方的角度重新開始一次。
行動方案:
- 當發現自己腦中出現「我就覺得….」、「這一定是這樣….」,就停下來問對方「你怎麼看這件事?」
- 對他人陳述保持開放句式,例如:「你會怎麼描述剛才的狀況?」
- 用筆記記下別人的觀點,再回顧是否混入自己的假設。
方法三:釐清目的,再進行溝通
我們在溝通時是想說服對方、爭取支持、是想被理解,還是單純宣洩情緒?溝通前沒搞清楚「目的」,就像沒設導航開車,結果就是繞遠路甚至起衝突。清楚的溝通目的,可以幫助我們調整語氣、選擇對的時機、對應適當的內容。當雙方都知道彼此的溝通目的是什麼時,彼此的配合度與理解度也會大幅提升。
行動方案:
- 溝通前先問自己:「我希望這次對話的結果是什麼?」
- 開場就直接說明目的,例如:「我想聽聽你的看法,讓我更了解你是怎麼想的。」
- 問問自己:「如果我想達成另一半可以去倒垃圾,怎麼說可以提升對方的意願?說什麼對方可能會反抗不想做?」
方法四:減少語氣中的「攻擊感」
無效溝通往往不是「說錯話」,而是「說話的方式」讓人不舒服。像是「你怎麼都不…」、「你每次都…」這類話一出口,對方就會自動進入防衛模式。即使當下說的有道理,但語氣像批判,對方也只會聽見「你在攻擊我」。換個方式說話,用「我感覺…」、「我希望…」代替指責,能讓人更願意聽進我們的立場。
行動方案:
- 把「你為什麼」改成「我在想是否可以…」讓語氣更合作。
- 當覺得自己情緒上來時,先暫停幾秒,深呼吸再繼續說。
- 用「我陳述」練習:例如「我感到失落,因為那時我很需要支持」。
方法五:察覺非語言訊號
溝通不只是說話,還包括眼神、肢體動作、聲音高低等「非語言訊息」。很多時候我們的表情已經說出真心話,而語言還在客氣。這些不一致,會讓人感到矛盾甚至不信任。有意識地同步「說的話」與「身體語言」,能讓人覺得我們真誠可信。而我們也能透過觀察他人的非語言訊號,掌握對方的真實狀態,調整對話策略。
行動方案:
- 錄下自己的一段說話片段,觀察語氣與表情是否一致。
- 練習與人對話時保持眼神接觸,避免滑手機或東張西望。
- 注意自己身體是否緊繃、有表情變化,做適時關心或停頓。
方法六:避免長篇大論、模糊詞
說話不需要複雜才顯得專業。太多溝通失敗,其實是因為我們用了太難懂、太模糊、太含糊的語言。尤其在工作溝通中,過多行話或抽象概念會讓對方霧煞煞,最後誤解我們的本意。簡單、清楚、精準,是讓對方聽得懂也記得住的關鍵。
請記住:「不是你說得多好,是對方聽得有多懂。」我們不是來炫耀口才,而是來建立理解。
行動方案:
- 每次溝通前先在心中簡化一次你要講的句子。
- 避免使用模糊詞,例如「等一下」、「有空再說」,改成具體時間。
- 分享完一件事後,主動問:「這樣說你清楚嗎?」
方法七:建立安全感,讓對方敢說真話
如果對方覺得「說出真話會被批評、被否定」,那這場溝通從一開始就不會是真實的對話。很多人不是不願意講,而是不敢講。要改善無效溝通,得先創造一個讓人安心表達的環境。安全感不是你說了算,而是對方覺得安全。只要你夠尊重對方的立場、不貶低不同意見,對方才會願意把真話說出來,進而產生真正有意義的交流。
行動方案:
- 對方說出不同意見時,不打斷、不反駁,先表示感謝願意坦白。
- 當他人表達不舒服或想說不敢說時,主動詢問和表達「哪裡讓你有壓力?」「我很想聽聽你的想法。」
- 創造私密對話空間,避免當眾指正他人錯誤。
方法八:善用提問,而非只說道理
溝通不是你講大道理給別人聽,而是透過引導、提問,讓對方自己思考、自己說出答案。這樣的對話方式,不只更能建立連結,也讓人更容易接受觀點。會問問題的人,更容易讓對話持續、有深度,而且不容易讓對方覺得被控制。請記住:「一個好問題,勝過十句說教。」學會提問,是讓對話從單向講話,變成雙向共創的關鍵。
行動方案:
- 把原本想講的建議改成問題,例如「你覺得這樣的做法還有哪些可能風險?」
- 練習開放式提問,如:「你怎麼看?」、「如果換成你,你會怎麼處理?」
- 對談時,每次講完 3 句內,加入一個問題讓對話回流。
方法九:掌握情緒有效對話
很多時候溝通會破局,不是因為對方不懂道理,而是因為彼此情緒失控。當情緒上頭時,語言會變得尖銳、誤會會擴大、聽不進話就成了常態。有效溝通的高手,不一定是情緒不發作,而是懂得「先冷靜再說」。願意緩一下、等對方也回穩,反而能讓事情更快被解決。在勇氣練習課中練習不在火氣最大時說話,練習對彼此最大的尊重。
行動方案:
- 發現自己情緒升溫時,主動提出「我們可不可以過幾分鐘再談?」
- 如果對方情緒激動,不急著回應,先說:「我聽見你很在意,我們可以等一下再聊。」
- 聽見自己和對方的情緒,例如「聽起來你好像有點沮喪,還好嗎?」或「我現在感受到很難過,因為我覺得努力沒有被看見。」
方法十:重視「關係本身」,勝過「誰對誰錯」
很多時候,我們在溝通中陷入「辯論模式」,爭輸贏、比誰的觀點更有理。但真正重要的,往往不是爭贏那個瞬間,而是維持關係的長久連結。如果對話讓人覺得被貶低、被無視,就算你講贏了,關係也輸了。當你開始重視「彼此的連結感」,很多話你會說得更有溫度,更多耐心,也更有智慧。畢竟,再正確的話,也要用對方式才能被聽進心裡。
行動方案:
- 溝通中提醒自己:「我是想贏,還是想更靠近?」
- 對話結束時,主動說出肯定句,例如「我很感謝你願意談這件事。」
雙向溝通,才能真正解決「無效溝通」的困境
當我們遇到「無效溝通」的狀況時,很多人會直覺地想要講更多、解釋更清楚,但真正能解決問題的關鍵,其實是雙向溝通。所謂雙向,不只是你說我聽,而是彼此都願意聽進對方的心聲、也能安心表達自己的感受。好的對話,不是說服,而是一起找到理解彼此的方式。
當我們願意多聽一點、對方也能放心開口,很多誤會自然就能化解。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一直講、另一個人只能被動接受,這樣的溝通就很容易卡住,甚至傷了感情。
雙向溝通不需要多高深的技巧,從今天開始,多一點傾聽、真心一點好奇、多一點具體表達。無效溝通的問題,其實就已經解開一半了,而勇氣練習課能夠幫助自己練習和調整自己的溝通技巧。
參考資料1:左宗亭(2008)。半導體產業員工人際溝通能力、衝突管理與教育訓練需求關聯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參考資料2:戴紹軒(2023)。教保服務人員人際溝通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參考資料3: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efinition, Importance and Must-Have Sk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