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學會冥想,留時間給自己原來有這麼多好處!冥想的幫助比你我想像中的大,簡單的三步驟練習,透過拉回專注在呼吸上就能是一種冥想訓練。 冥想不一定和宗教有關,所以不用擔心好像一定要去「信」什麼或改變信仰,冥想的目的在於,掌握冥想的訓練方式,讓自己獲得冥想的五大好處!
Photo by Medienstürmer on Unsplash
什麼是冥想?跟宗教有關嗎?
冥想的定義
冥想是一種人類進修方式的總稱,常用於瑜珈或是宗教中,例如我們常聽到的打坐。冥想和正念最大的不同在於,冥想通常需要想像特定圖案或情境,例如遼闊的宇宙、森林或是宗教圖示,也有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某處的冥想方式。其核心定義依然是與自身的心靈、覺察有關,不一定和宗教有所關聯。
起源於宗教但操作上不相關
並非只要冥想,就與宗教有關係,因為冥想的意義還是在於放鬆身心為主,並不是說一定與佛教道教有關係。冥想的起源已經不可考,但往前追朔多數與宗教有關係,是修行人進修、宗教儀式常見的方式。 近代西方研究已顯示,冥想有助於身體放鬆,對呼吸、心跳、代謝都會產生有益的影響。
什麼是正念?
正念的定義
正念與冥想類似,是改以強調「以刻意練習的方式,時時刻刻覺察此刻當下的自我」,我們也可以說,正念也是冥想的一種,但不以觀想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也不強調一定要放空腦袋,而是學習透過觀察自我,觀察每一刻的自我、思想、情緒與身體目前有何感受,進而達到放鬆的目的。
與冥想的差異
既然是冥想的一種,那和冥想有什麼差異呢? 雖然我們稱「正念是冥想的一種」,但兩者的區別其實很明顯,例如觀想這件事,冥想時需要去想像情境或人物,但正念不需要,正念強調以當下的自己為主,冥想也有強調讓腦袋什麼都不想的方式,但正念沒有,正念改以觀察到有想法,那就放下為主。也就是說我們甚至可以區分為「冥想是冥想,正念是正念」。
項目 | 冥想 | 正念 |
定義 | 一種人類進修方式的總稱,包含打坐、觀想等形式 | 一種強調刻意練習當下覺察的技巧,可視為冥想的一種 |
是否與宗教相關 | 起源與宗教相關(如佛教、道教),但現代應用不一定與宗教有關 | 不與宗教直接相關,偏向心理學與自我覺察的應用 |
核心目的 | 放鬆身心、促進覺察與心靈進修 | 覺察當下的自己、思想、情緒與身體感受,達到放鬆 |
主要方式 | 觀想特定圖像(宇宙、森林、圖示)或集中於身體某處 | 不進行觀想,而是觀察當下的狀態與念頭,練習放下 |
腦袋的狀態 | 可為放空或專注於特定情境 | 不強調放空,強調覺察念頭並學習放下 |
現代科學觀點 | 被證實有助於身體放鬆、影響呼吸、心跳與新陳代謝 | 廣泛應用於心理治療與壓力管理,也有實證研究支持 |
正念冥想的5大好處
Photo by AbsolutVision on Unsplash
找回自信
透過冥想,可以更加關注此時此刻的自己,「現在我的情緒如何」、「為什麼我會生氣」、「我有點焦慮」,我們常聽說要保持正向或控制情緒,但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要懂得「察覺」,冥想可以幫助察覺,沒有察覺只一味的告訴自己要保持正向、不要生氣等,都是沒用的,也因為我們透過審視,更能知道自己的狀態以及如何調整、放下,面對困難時,也能更有自信地去面對。
消除焦慮
現代人學習冥想多數想解決的問題常常是因為焦慮,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太少關注自己,總是關注別人,透過觀察情緒與焦慮,最後達到「放下它」是冥想最大的目的,因為東想西想時,與其告訴它不要想,不如靜下來好好審視原因。且已有研究顯示,每天冥想10分鐘就可以幫助釋放壓力、緩解焦慮。
內心平靜
冥想可以讓自己更能掌握情緒,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左右,關於何為內心平靜每個人的答案不同,但你在冥想的當下只要透過覺察,學會放下想法,此時此刻的你內心就是平靜的狀態,因為這時候的你,沒有任何想法,就算有你也能悠然地放下它,不去和想法、事件做反應,每天24小時中的這十分鐘,只有此刻的你心如平靜的湖泊,不隨波擺盪。
提升專注力
不管是冥想還是正念冥想(強調想像或單純觀察自身),其實都是鍛鍊大腦專注某個東西的方式,就像訓練肌肉一樣,冥想前可能很難知道什麼叫做觀察到情緒這件事,但多做幾次練習後,你會發現自己可以很快的觀察,並且做出回應,而不是跟著情緒做反應。我們多透過冥想,就更能訓練大腦開啟專注模式,讓情緒更穩定以外,也更能提高專注來面對各種挑戰。
改善睡眠品質
其實你知道數羊也是冥想的一種嗎? 我們想像羊的環境,想像羊跳過柵欄一隻、兩隻,最後我們睡著了。不就是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個地方,根本和冥想沒有兩樣,因為冥想時可以達到放鬆身心的目的進而讓我們睡眠品質得到改善。 睡眠品質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腦袋想太多東西讓自己睡不著,透過冥想我們可以更容易放下想法,或創造更舒服的環境來讓自己入睡。
大部分的人是在什麼狀況下會冥想?
壓力大的時候
雖然我們想到冥想時,大多數人還是會有這是宗教儀式的感覺,好像一定要點個香或打坐才叫做冥想,但現代冥想其實與宗教沒有太大的關係,多數人冥想,其實都是想解決壓力、焦慮這樣的問題,不管是冥想還是正念冥想,我們都希望可以在這短短的十分鐘內放鬆身心,想像也好不想也好,簡單的觀察、放下,就能達到放鬆的效果。
想穩定情緒
想達到穩定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能先察覺到情緒本身,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被情緒左右,而不是控制情緒,開心時笑,難過時哭,星期一或下雨時覺得很BLUE,長時間而言這樣的情緒都會傷害我們的能量,例如要星期一了就很煩躁,但控制又不是說「現在保持正向」、「別想了」就會好,透過冥想方式,才能開始察覺並且讓大腦學習放下這些情緒的專注力,進而達到穩定情緒的目的。
試圖找到何謂「平靜的內心」
我們忙碌了一整天,很少有時間可以審視自己更別提留時間來冥想了,有些人認為要平靜的內心就是生活一切順遂或是很有錢,但其實要達到平靜,心態才是關鍵,所謂「窮得只剩下錢」就是有錢卻不快樂的寫照。 無論最終目的如何,每天十分鐘的冥想,是此時此刻內心最平靜的時候,讓思緒暫時平靜下來,也許就是你沒擁有過的平靜。
Photo by Harli Marten on Unsplash
最簡單的十分鐘正念冥想方式!三步驟教學
冥想教學第一步,準備空間
首先為冥想準備一個不會被打擾的時間與空間,關閉手機與鬧鈴,處在一個對你而言舒適的環境,包括光線、溫度、氣味、聲音等,確保這十分鐘之內不會被任何事物打擾。 如果沒有準備好環境,你可能會因此感到焦慮,例如你有個電話怕沒接到,你整個冥想過程就無法靜下心來,或擔心某個聲音突然來襲會干擾到你,而做不到完全放鬆。
冥想教學第二步,坐著開始,然後閉上眼睛
別輕易相信什麼走路也能冥想、咖啡冥想,學習冥想還是以坐著開始,腳不麻的話你可以盤腿打坐,或是你就是想盤腿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只要能夠保持坐著,以靜態的方式為主,接著閉上眼睛,可以不用完全闔上,非常些微的開啟也可以,然後保持腰部挺直,過程中除非腳或其他地方不舒服可以稍微移動外,盡量保持不動。
冥想教學第三步,保持專注
接著開始將專注力方在呼吸上,觀察自己吸氣、吐氣的感受,這時候你已經在進行正念冥想了,過程中你可能會突然有些想法跳出來:明天有個會議還沒準備、晚餐要吃什麼、某個過往回憶、今天有台車沒打方向燈。沒關係,想到任何想法就放下它,然後回來專注在呼吸上,所謂「保持專注」四個字,基本上就是一個不斷拉回專注的過程,有意識的不讓腦袋繼續去想剛剛突然跳出的畫面,然後不斷拉回在呼吸上,就是正念冥想的全部過程。
我發現保持專注好困難怎麼辦?
冥想時思緒跑掉其實很正常
不管你冥想時是專注在呼吸上,還是想像一個宇宙的畫面,冥想時思緒突然跑掉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我們的大腦很活躍,當我們閉上雙眼什麼事都不能做,又不是要睡覺時,大腦就會幫你找事做,「來想想晚餐吃什麼吧」、「管理費繳了嗎?」、「為什麼我這麼窮」的想法一一浮現時,只要下意識的停止它們,保持冥想就可以了。
把注意力放在呼吸
冥想有一種方式是,「什麼都別想」,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難度卻很高,因為大腦太活耀了,尤其剛開始練習冥想時,各種想法特別容易跑出來,要讓自己做到什麼都不想,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 我們冥想時,不如以呼吸為基礎,至少可以觀察身體呼吸狀態,將注意力集中在這裡,會比想像空有的畫面或是什麼都不想還要來的容易。
Photo by Darius Bashar on Unsplash
冥想要有效,「持續」是關鍵
每天13分鐘的冥想力量
紐約大學的腦神經科學與心理學專家,在2018的研究,42個沒有冥想經驗的人分成兩組,一組每天冥想13分鐘,一組每天單純聽 Podcast 13分鐘但不冥想,研究長達八週結果顯示,每天冥想的那組在情緒、記憶及專注力上的表現,都比單純聽Poscast有顯著的提升。關鍵在於八周與每天13分鐘,而不是試過一兩次,就期望達到效果。
培養好習慣
我們都知道看書或冥想可以提升自己,但現代人一天看不到十分鐘的書籍,滑臉書卻一下就超過了30分鐘,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培養出看書習慣。 冥想要達到效果,研究顯示至少八周,而且每天只要13分鐘,每天24小時扣掉8小時工作與8小時睡眠還剩下480分鐘,13分鐘僅僅佔據了480分鐘內的2.7%,每天給自己13分鐘就能得到你想要的效果,得到冥想的種種好處。
最後給不敢靜下來的你:冥想其實不神祕也不恐怖
冥想不會卡到陰
如果你一閉眼就亂想,或擔心冥想會因此走火入魔,甚至怕怕的…。 別擔心,不是只有你這樣,因為在台灣社會中,冥想與修行或通靈等宗教常常都會劃上等號,與神鬼連結,自然會害怕這樣的結果,但你只要知道,當代冥想早已和去宗教化,不是宗教儀式也不需要敬拜、念誦經文等等,只是單純的坐著閉上雙眼,然後專注在呼吸上,如此而已。
覺察自己是正念冥想的關鍵
冥想的整個核心,其實不在於要不要坐著、盤腿、閉上眼睛,這只是幫助你更容易保持集中,關鍵還是在能不能觀察到自己的思緒,以及能不能就此放下,讓自己專注力輕易的回來,重新保持專注。 如果還是會不安,那就要想開頭說的一樣用一些方法幫助你集中,你可以選擇白天有陽光的時候練習冥想,或是乾脆先睜眼進行冥想,甚至你可以隨時中斷離開。你沒有錯!決定冥想前,先找到讓自己有安全感的方式再來進行或不進行都可以。
其他常見冥想與正念問題
正念冥想是正向思考或保持樂觀的意思嗎?
可以告訴你,不是。 正念並不是叫你保持積極樂觀的意思,這裡的「正」不是正向的意思,而是指「現在」,也就是此時此刻、當下的概念,你現在的情緒如何、呼吸起伏的感覺,正念冥想是訓練自己更能審視自己身體以及思想的冥想方式,活在當下體驗當下,所以和正向思考一點關係都沒有。
冥想要想東西還是不用?
可以想,也可以不想,甚至也可以只觀察自己的呼吸,如果是剛開始練習冥想的話,冥想時可以先從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開始,這是對初學者而言最簡單的方式,因為你有一個參考物,拉回思緒四個字很抽象,但改成拉回思緒並專注在呼吸上就變得很具體,也更容易做到,當然你想要想像自己在湖泊中央漂泊、在宇宙中遊蕩也可以。
冥想時眼睛一定要閉上嗎?
冥想不一定要閉上眼睛,但閉上並保持微開,可以避免自己不小心在冥想時睡著以外,還能減少外界干擾,並幫助自己冥想時可以更集中在應該專注的地方,例如:呼吸。人類會避免無聊,睜眼的同時,會利用視覺去尋找有趣的東西,哪怕是空白的牆面,都可能會看到某個痕跡,然後跑出「以前有這個痕跡嗎」的想法,而讓冥想時的專注中斷。
冥想時總覺得浪費時間,跑出好多想法怎麼辦?
其實每個人剛開始冥想時,多少都會有這種念頭,因為你在做的的事情,基本上就是避著眼睛,坐在那什麼事都不動,只要呼吸,然後你告訴我這是冥想,然後對身體有益處? 但研究告訴你,還真的會。 所以有這些想法跑出來很正常,正念冥想的核心想法,不是告訴你不要想這些東西,而是有想到沒關係,練習放下不糾結,阻斷念頭後,繼續冥想並專注在呼吸上。
正念冥想懶人包!三步驟快速練習版
一、為冥想準備空間
- 安排一段不被打擾的 10 分鐘
- 關閉手機與鬧鈴
- 確保環境舒適(光線、溫度、氣味、聲音)
- 目標是讓自己無後顧之憂地放鬆
二、坐著開始,然後閉上眼睛進行冥想
建議採坐姿:
- 可以盤腿打坐或坐在椅子上,重點是穩定不晃動
- 閉上眼睛(也可微開)
- 保持腰部挺直,全程盡量不動
三、保持專注在呼吸,開始冥想
- 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吸氣、吐氣)
- 當思緒飄走時(如想到工作、晚餐、回憶等):
- 發現思緒飄走 → 放下 → 回到呼吸
- 正念冥想不是讓腦袋完全空白,而是有意識地拉回專注在呼吸上
結論:冥想是不斷拉回專注的訓練
冥想幫助我們活在當下,找回內心片刻的寧靜,撇開宗教不談,冥想的確有助於提升自我的身心靈,我們冥想時,時而專注,時而又被想法打斷,但沒有關係,我們只要有意識地,每發生一次就告訴大腦,「好了,停止思考這件事」然後將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呼吸上,如此一來一回不斷重新拉回專注,就是一種很好的冥想訓練。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2:蔡震邦(2022)。如何有效運用正念和冥想來進行處遇-從科學實證到臨床實務。矯政期刊,11(2),155-182。https://doi.org/10.6905/JC.202207_11(2).0005
參考資料3:VOGUE HONG KONG(2020)。冥想超輕易入門:養生的基本方法就是重新學習如何呼吸。中華自然醫學研究,3(2),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