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壓力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焦慮症恐慌症也逐漸成為常見的心理問題。許多人對於焦慮症恐慌症差別感到困惑,甚至誤以為兩者是相同的。本文將深入帶領探討兩者的定義、症狀、發作方式、病因、診斷標準以及建議治療方法,幫助您更清楚地理解這兩種心理狀況,並認識與尋求到專業心理諮商最準心理諮商所。

焦慮症與恐慌症的定義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是什麼?

焦慮症是一種長期且持續的過度憂慮或恐懼,影響日常生活的心理疾病。焦慮症患者通常會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極度緊張,可能伴隨生理症狀,如心悸、頭暈、肌肉緊繃或消化不良。

常見焦慮症類型:

  • 廣泛性焦慮症(GAD):長期對日常生活感到過度擔憂,難以控制焦慮情緒。
  • 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對社交場合極度恐懼,害怕被批評或負面評價。
  • 特定恐懼症(Phobia):對特定物品或情境(如高處、蜘蛛、飛機)產生過度恐懼。

恐慌症(Panic Disorder)是什麼?

恐慌症是一種突發且強烈的恐懼發作(恐慌發作,Panic Attack),通常沒有明顯的觸發因素,讓人感覺失控或即將死亡。這種發作通常持續 10 至 30 分鐘,發作後可能對再度發作產生強烈恐懼。

恐慌發作常見症狀:
✔ 心跳加快、胸悶、呼吸困難
✔ 頭暈、冒冷汗、手腳發麻
✔ 覺得快要昏倒或死亡
✔ 強烈的現實感喪失(覺得自己不真實)

 焦慮症 vs. 恐慌症的主要差異

項目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
恐慌症
(Panic Disorder)
發作模式持續性的慢性焦慮突然且強烈的恐慌發作
觸發因素可能與壓力、特定事件相關通常無明顯觸發因素
生理反應輕微至中度的緊張、肌肉緊繃強烈心悸、窒息感、暈眩
持續時間可能持續數小時至數天每次發作約 10-30 分鐘
主要情緒長期憂慮、擔憂未來極端恐懼、害怕死亡

焦慮症恐慌症差別簡單來說:

  • 焦慮症 = 長期持續的焦慮,影響日常生活。
  • 恐慌症 = 突發的極端恐懼,伴隨強烈的生理症狀。

(圖片來源: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pexels)

焦慮症與恐慌症症狀比較

焦慮症的症狀

  • 長時間的過度擔憂或害怕
  • 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疲勞
  • 肌肉緊張、睡眠困難
  • 易怒、煩躁不安

恐慌症的症狀

  • 突發且強烈的恐懼或不適(恐慌發作)
  • 心跳加快、胸悶、呼吸急促
  • 手腳顫抖、頭暈、出汗
  • 害怕失控或即將死亡的感覺

發作方式與持續時間

  • 焦慮症:症狀通常是持續性的,並且逐漸累積,沒有明確的發作點。
  • 恐慌症:恐慌發作通常在短時間內(10-30分鐘內)達到高峰,並可能突然消失。

(圖片來源: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病因與誘發因素

  1. 遺傳因素:家族病史可能增加罹患焦慮症或恐慌症的風險。
  2. 壓力: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容易引發焦慮或恐慌發作。
  3. 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如血清素(Serotonin)、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等異常分泌。
  4. 童年創傷:曾經歷過重大創傷事件可能導致焦慮或恐慌症。

焦慮症恐慌症差別的診斷標準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 焦慮症:症狀需持續超過六個月,影響日常生活。
  • 恐慌症:需發生重複性恐慌發作,且至少持續一個月的擔憂或行為改變。

(圖片來源:Photo by Alex Green on pexels)


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療法(CBT):透過改變負面思維模式來減少焦慮與恐慌。
  • 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讓患者逐漸適應引發焦慮或恐慌的情境。

藥物治療

  •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如百憂解(Prozac)、適舒達(Zoloft)。
  • 苯二氮䓬類藥物(Benzodiazepines):如安定(Diazepam),但需謹慎使用,以避免依賴性。

生活方式調整

  • 運動:適量的運動有助於降低焦慮程度。
  • 冥想與放鬆技巧:深呼吸、瑜伽等方法有助於穩定情緒。
  • 規律作息:充足的睡眠對於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當理解上面焦慮症恐慌症差別後尋求專業協助的重要性

在面對焦慮與恐慌相關困擾時,許多人常常難以分辨自身所經歷的是哪一種心理症狀。其實,深入了解焦慮症恐慌症差別,是邁向康復的第一步。如果您或您的親友經常出現心悸、呼吸困難、莫名恐慌或長期憂慮等情況,千萬不要忽視這些心理求救的訊號。建議儘早尋求專業心理諮商的幫助,例如「最準心理諮商所」,透過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評估與療程安排,不僅可以明確判別病症類型,更能量身訂做治療計畫,加速復原歷程。比起自己盲目摸索,專業介入能有效減輕心理負擔,提升生活品質與情緒穩定度。

專業評估如何幫助你釐清焦慮或恐慌

許多來諮詢的個案最初都無法明確說出自己經歷的是焦慮症還是恐慌症,甚至將兩者混為一談。透過心理諮商中的專業評估流程,心理師會協助你回溯症狀出現的頻率、持續時間、身體反應與觸發事件,並使用標準化的心理測量工具進行判斷。這樣不僅避免誤診,也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有效介入策略,減少無效嘗試所帶來的挫敗感。

接受治療並不代表你「有病」,而是你很勇敢的在照顧自己

社會普遍對心理疾病仍存有一定污名,讓許多人遲遲不敢踏出求助的第一步。但事實上,接受心理治療並不等於你軟弱,而是代表你願意為自己的情緒與狀態負責任。尤其當你已經意識到自己可能正處於焦慮或恐慌發作的邊緣時,這就是最該被溫柔對待與支持的時刻。心理師會以專業、無評價的立場陪伴你一起釐清內在混亂,找回安全感與控制感。

正確認識焦慮症恐慌症差別,是走向心理健康的第一步

簡單來說,焦慮症恐慌症差別不僅體現在症狀表現,也反映在發作形式與治療方式上。焦慮症常呈現長時間的擔憂與壓力累積,而恐慌症則多為突發性的強烈恐懼與生理反應。這些微妙卻關鍵的不同,正是專業評估所能協助釐清的重點。

正確認識這些差異,能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面對心理健康問題,並做出最合適的因應選擇。因為唯有分辨清楚,才能找到對症的療癒方法,不再盲目嘗試、不再責怪自己「怎麼還是好不了」。

記住,照顧心理健康和照顧身體健康同樣重要。當你發現自己長期感到心悸、焦躁、情緒難以平穩時,不需要再一個人苦撐。若看完這篇文章後,仍對焦慮症恐慌症差別感到困惑或正在經歷情緒困擾,請勇敢跨出第一步,尋求專業協助,讓「最準心理諮商所」陪伴你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參考資料 1:自律神經失調? — 認識恐慌症認識恐慌症

參考資料 2:焦慮症、恐慌症和恐懼症 Anxiety, panic and phobias

參考資料 3:恐慌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