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正在為低血壓改善的問題困擾?低血壓可能導致頭暈,注意力無法集中,嚴重時更會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表現,也可能會併發更嚴重的疾病。
現今人們的生活壓力破表,且生活步調快速,加上飲食習慣不良,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使得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其中,低血壓往往不如高血壓受到廣泛關注,但其實低血壓對健康的影響同樣不可輕忽。因此,低血壓改善的問題刻不容緩,應該及時的正視此問題。
圖片來源:Photo by Marcelo Leal on Unsplash
認識低血壓、低血壓的標準值是多少?
低血壓是甚麼
低血壓是指血壓值低於正常範圍的狀態。可能導致身體裡的血液供應不足,一般來說,成年人的正常血壓範圍為收縮壓 90-120 mmHg,舒張壓 60-80 mmHg。若收縮壓低於 90 mmHg 或舒張壓低於 60 mmHg,即可定義為低血壓。
低血壓是好還是壞
低血壓可能的「好處」:與高血壓相比,低血壓罹患心血管的風險較低,低血壓通常不會增加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低血壓在某些條件下,可能被視為對於心血管系統較為健康的表現。例如:運動員通常都有低血壓。
低血壓可能的「壞處」:低血壓可能帶來多方面的健康及日常生活影響,尤其是在低血壓症狀明顯或是正當處於血壓過低的情況下。其次,低血壓可能導致器官的供應血液不足的問題,造成器官的受損。
低血壓的症狀、原因
症狀有哪些
低血壓持續低於正常標準值就會出現相關的症狀,低血壓的症狀多樣,且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毫無感覺,而有些人身體會出現明顯的不舒服症狀。常見的症狀主要與大腦和身體器官的血液供應不足導致,進而引發一些身體不舒服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頭暈、無力、視力模糊、噁心。
頭暈和暈眩
這是低血壓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特別是突然變換姿勢,例如:從蹲姿快速起立,平躺的姿勢快速起身,這都是屬於「姿勢性低血壓」,導致頭暈甚至眼前發黑。
無力感與疲倦
由於低血壓會使血液循環效率降低,造成身體各部位器官,尤其是大腦和肌肉,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和營養,使得感到異常疲勞、無力。
注意力不集中與精神恍惚
由於大腦供血不足,低血壓患者可能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甚至出現反應遲鈍,精神恍惚的現象。
視力模糊
血液供應不足可能影響視神經功能,導致視力暫時模糊或出現眼睛的視野範圍受限。
噁心
低血壓可能刺激神經失調,引發噁心、嘔吐或腹部不舒服,但只要進行低血壓改善治療,將可以改善日常的不適感。
心悸與呼吸急促
身體為了彌補血壓過低,心臟會加速跳動,以讓身體能正常運行,而導致心悸或呼吸急促的感覺,如果日常生活有遇到此情形,優先進行低血壓改善措施,可以感受到身體的不適狀況明顯改善。
手腳冰冷
由於低血壓會造成血液循環不良,所以低血壓患者常會感到手腳冰冷,有時還會出現皮膚蒼白的現象。如果有這些症狀,可以請教專業人士,提供相關低血壓改善的治療方案。
低血壓症狀 | 症狀起源 |
頭暈和暈眩 | 姿勢性引發 |
無力感與疲倦 | 血液循環效率降低 |
注意力不集中與精神恍惚 | 大腦供血不足 |
視力模糊 | 血液供應不足影響視神經功能 |
噁心 | 神經失調 |
心悸與呼吸急促 | 身體為了彌補血壓過低,反射心臟跳動加速 |
手腳冰冷 | 血液循環不良 |
如何找到造成低血壓的原因
要找到低血壓的原因,可以透過專業醫師,對於病史的判斷以及健康檢查或影像學檢查。醫師會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病患,來了解病患的症狀以及其發生的時間、頻率、誘因,作為整體判斷評估,推估最有可能造成身體低血壓的原因。
其他相關檢查也可以透過動態血壓監測,進一步了解血壓白天與晚上變化差異。或是透過自主神經功能測試,評估自主神經是否正常,作為低血壓原因的判斷或排除因子。
輕忽低血壓改善的問題,對於身體的影響
低血壓對於身體的威脅有多大?會有生命危險嗎?會延伸其他的疾病病發?
圖片來源:Photo by Jair Lázaro on Unsplash
低血壓的威脅
低血壓最直接的威脅是導致重要器官的血液供血不足,例如:血壓過低,心臟無法有效地將血液送到全身,而長期腦部供血不足可能影響認知功能。此外,腎臟需要穩定的血壓來過濾血液,低血壓可能導致腎血流減少,影響腎臟功能,嚴重可能引發急性腎損傷。須及時判斷採去對應的措施,降低對健康的危害。
生命危險
低血壓是否會危及生命危險,取決於嚴重程度以及持續時間。在大多數時間下,輕度低血壓可能只會引起短暫的身體不舒服,但如果有發生以下這些情形,就可能會出現生命危險,例如:從蹲姿突然站立時造成的血壓急遽下降,可能導致昏厥和摔倒,心臟問題的低血壓可能導致心臟突然停止跳動造成猝死。
延伸其他疾病
如果長期或反覆的誘發低血壓,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或是加重舊疾的嚴重性,例如:血液長期供應不足,身體各個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可能導致長期疲勞現象,而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也有可能因為長期腦部供血不足,增加罹患癡呆症的風險。嚴重性的低血壓可能導致休克,所以,不能輕忽造成其他健康問題的發生可能。
圖片來源:Photo by Buddha Elemental 3D on Unsplash
容易患有低血壓的族群
如果長期或反覆的誘發低血壓,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或是加重舊疾的嚴重性,例如:血液長期供應不足,身體各個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可能導致長期疲勞現象,而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也有可能因為長期腦部供血不足,增加罹患癡呆症的風險。嚴重性的低血壓可能導致休克,所以,不能輕忽造成其他健康問題的發生可能。
老年人、孕婦、長期臥床行動不方便者、慢性疾病者、服用特定藥物者、脫水或營養不良者、體質虛弱、體重過輕者、長期從事運動強度大的運動者、有家族病史、長期處於焦慮壓力者。
族群 | 產生的風險及注意事項 |
老年人 | 昏厥摔倒 |
孕婦 | 影響胎兒的血液供應 |
長期臥床行動不方便 | 避免突然改變身體姿勢 |
慢性疾病 | 甲狀腺疾病、帕金氏症 |
服用特定藥物 | 利尿劑、憂鬱症藥物、止痛藥,影響神經調節,導致血壓低 |
脫水或營養不良 | 長期脫水或營養不良,而影響身體機能,可能進一步影響器官功能。 |
體質虛弱體質過輕 | 容易感到疲勞和頭暈 |
長期從事運動強度大的運動者 | 運動員通常心臟功能強大,心律較低,在某些情況會引發不適 |
有家族病史 | 家族的遺傳因素,是罹患低血壓的高危險族群 |
長期焦慮或是長期處於壓力的生活環境 | 伴隨其他心理或是生理疾病,例如:神經系統失調 |
老年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的身體機能逐漸衰退,血心管系統的老化成為低血壓的一個重要誘因,動脈硬化是心血管老化的典型表現,血管彈性下降使得心臟需要花更大的力量來供應血液輸送。此外,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退化也會影響調節血壓,特別是老年人從坐姿突然站立時,容易造成低血壓,影響站立不穩而摔倒。
孕婦
孕婦的低血壓,主要原因與孕期的生理變化有關。孕婦體內的變化會導致血管擴張而造成血壓降低的現象。其次,隨著胎兒的發育,子宮逐漸變大壓迫下腹腔的靜脈,而減少血液回流至心臟,進一步導致血壓下降。
然而,孕婦在孕期的血容量增加,雖對於低血壓是件好事,但血漿的增加速度大於血紅素細胞的生成,導致血液相對稀釋,也是造成低血壓的原因。
長期臥床行動不便者
長期臥床行動不便是低血壓的高危險族群,主要是因為缺乏活動導致的生理變化有關,例如:長期臥床會降低肌肉活動力,尤其是下肢肌肉的收縮力下降,導致靜脈回流減少,造成血液循環緩慢,而影響血壓的穩定。臥床時間過長也會導致心臟功能逐漸減弱,心臟輸出量減少而降低血壓。
慢性疾病患者
慢性疾病患者會因為受到本身疾病的長期影響而間接造成神經系統、血管功能正常的運作。│例如:糖尿病可能會損害自主神經系統,導致血壓調節能力下降,心臟病患者的心臟輸血功能衰弱,容易引發低血壓。腎臟病患者會因為電解質的平失衡,進而影響血壓的穩定。
服用特定藥物患者
許多藥物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血壓調節的機制。例如:降血壓的藥物通過擴張血管來減少心臟負荷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血壓過低。抗憂鬱症的藥物在抑鬱過程中,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干擾血壓的自主調節功能,尤其是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人群風險更高,因為這族群服用藥物會造成代謝和排泄能力下降,藥物容易在體內累積。
脫水或營養不良
維持營養均衡是對維持血壓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缺乏蛋白質、維生素、或礦物質,將會影響血管張力和心臟功能,進一步削弱血壓的穩定性,例如:納攝取不足會減少水分保留在體內,容易導致血容量下降。此外,脫水會導致血容量減少,使得血液變濃稠造成心臟回血量不足而降低血壓。
體質虛弱體重過輕
體質虛弱體重過輕為什麼是低血壓危險族群之一,主要是因為身體機能和代謝狀態有關,通常體質虛弱者伴隨肌肉量減少和心血管功能較弱,心臟輸血強度能力下降,導致血液循環效能降低,血壓難以維持正常狀態。體重過輕往往體內的能量代謝較弱,容易引發血容量減少和血管張力下降,而影響血壓穩定性。
運動員
運動員因為長期在高強度的訓練,生理狀態已適應,而抑制心率和血壓升高的功能。最常發生情況會在高強度的訓練或比賽後,大量的出汗導致短暫脫水,血容量減少,從而引發低血壓,所以運動員須注意訓練後的水分補充和身體的恢復,避免低血壓造成其他的不適症狀。
有家族病史
家族中或有低血壓病史,容易有血管張力基因異常。例如:影響血管收縮功能或因為自主身經調節異常而影響腎臟對納的處理能力,從而增加患有低血壓的機率。此外,家族成員可能有著共享相似的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例如:低鈉飲食、缺乏運動。所以,有低血壓的家族病史,需特別注意血壓的偵測。
參考資料:心手相連守護健康瞭解身體密碼120/80,做好血壓3C管理
長期焦慮與壓力
長期焦慮或是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下,會導致神經系統與內分泌失調。然而,持續在壓力的環境下會激活感交神經系統,初期可能導致血壓升高,但長期作用下,身體會進入疲勞狀態,交感神經減弱,造成神經系統調節失衡,身體出現血壓下降的現象,長期下來,是造成低血壓的病因。
低血壓的治療
低血壓改善如何進行
低血壓改善需要根據實際的發生原因對應採取針對性的治療。在治療前,可以先從調整生活作息方式開始,例如:增加水分的攝取來擴充血容量,適量補充鹽分可以幫助提升血壓。此外,落實執行規律的運動,也可以增強心臟功能和血液循環,對於低血壓改善都有明顯的幫助。
不治療低血壓會怎麼樣
如果不治療低血壓,短時間內可能不會感受到低血壓對身體的危害,但長時間的忽略低血壓的問題,可能導致身體的器官損傷,併發其他疾病,延誤病情,造成更嚴重的健康問題。此外,低血壓可能帶來不可逆的結果,所以如有發生低血壓的情況,應及時協尋專業的醫療團隊,做應對的治療措施。
低血壓該吃藥嗎
如果低血壓沒有引起不舒服的症狀,通常不需要服藥,可以透過生活方式的調整取代服用藥物。例如:運動員長期在一定強度的運動訓練下,通常有著較好的身體體質,而引發的低血壓,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不適症狀,可以不需要服藥。或是短暫性因為脫水造成的低血壓,可以透過補充電解質水分,來改善低血壓。
參考資料:低血糖、跌倒與「吃錯藥」有關?老年人常見6大用藥錯誤
但是,如果頻繁地出現頭暈症狀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影響生活,那麼服用藥物是必要的。此外,慢性疾病患者引起的低血壓問題,需要針對病因使用藥物來進行低血壓改善。
圖片來源:Photo by Wengang Zhai on Unsplash
低血壓改善的建議飲食
低血壓改善,飲食調整是關鍵因素。平常適當的補充鹽分攝取,不然攝取過多的鹽分反而會引發高血壓的健康問題,也可以食用富含 B12 和葉酸的食物,如瘦肉、魚類、蛋類、綠色蔬菜,這些可以預防貧血,進而改善低血壓。或是適當攝取咖啡因的食物,可以短期提升血壓。其他像是堅果、香蕉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何遠離低血壓
要遠離低血壓,應該從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習慣開始做起。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過度疲勞和長期在高壓環境下活動,都是避開低血壓纏上身的方式。我們以下針對飲食及生活作息的落實,來遠離低血壓。
從飲食著手,進行低血壓改善
補充充足的水分,避免脫水,也可以飲用適當的電解質飲料,或是從食物上攝取鹽分。攝取維生素 B12 食物、富含葉酸以及鐵的食物,例如:牛肉、豆類、海鮮、芝麻、波菜、動物肝臟、酪梨、麥片、牛奶、魚類、蛤蠣、雞蛋,都可以預防貧血,進而改善低血壓的情況。
生活作息
培養定期的規律運動習慣,例如:散步、快走、游泳、瑜珈、超慢跑,都有助於增強心血管功能而改善血液循環。此外,長時間站立後突然改變姿勢而採蹲姿,會誘發姿勢性低血壓發生,我們應避免減少這類行為發生。
日常生活,保持心情平靜,適時的紓解壓力,或定期量測血壓,觀察血壓變化,這些都可以遠離低血壓。
低血壓不可輕忽,對症治療是關鍵
低血壓雖然在某些情況是屬於生理性質,但是當其引發明顯症狀或影響日常生活時,就必須要重視,低血壓改善需要從多層面做起,首先,調整規律生活作息是改善低血壓的第一步,例如:多喝水以維持血容量,進行適量運動達到血液循環,避免快速改變身體姿勢,並且保持均衡的飲食,這都是我們可以輕易著手的生活細節。
如需進行低血壓改善的治療時,應採取針對併發原因而個別進行治療,例如:若低血壓是因為藥物引起的,應在醫師的指示調整下進行藥物調整,若與慢性疾病相關引起的低血壓,則需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一:老人家血壓太高沒關係?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參考資料二:定期量血壓腎臟也健康
參考資料三:術中低血壓預防及術後肺部併發症的風險因子分析和吞嚥困難相關性之統合分析
參考資料四:眩暈是怎麼了?4原因會姿勢性低血壓醫教改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