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簡單來說,就是「預防勝於治療」。預防醫學強調是在還沒生病之前,如何保健自己的身體,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而不在於生病之後怎麼治療,優先注重事先做好身體的保養,讓自己不容易生病。
就像車子需要定期保養一樣,維修技師可以透過定期保養檢測,了解哪些零件在短時間可能有損壞的機會。我們的身體也需要定期檢查、透過定期檢查,可以提前了解那些器官功能衰退,,進而維持好的健康狀態,預防身體罹患嚴重疾病。
( 圖片來源:Photo by benjamin lehman on Unsplash )
預防醫學有哪些概念、指標 ? 預防醫學又是甚麼 ?
甚麼是預防醫學
預防醫學是醫學的其中一個分支,主要是在預防疾病,促進健康來延長壽命,同時可以提高生活品質,著重在疾病發生前的採取措施,減少發病率和死亡率。致力於從源頭減少健康風險,應對健康狀態的不平衡和行為改變等挑戰。
預防醫學不僅能降低醫療成本,為社會帶來長遠的健康效益,還能提高個人和社會群體的健康水平。
預防醫學與傳統醫學的差別
預防醫學是在疾病發生之前所採取的預防措施,然而,傳統醫學是扮演治療的腳色,當身體演變成各種疾病之後,需要透過藥物、手術或其他醫療的手段來應付已經形成的疾病。例如:如果我們忽略長期勞累的身體警訊,將導致慢性疲勞,進而演變各種疾病,那麼就需要透過傳統醫學的藥物或手術醫療。
亞健康
亞健康與預防醫學甚麼關係?透過貼近我們生活的解釋,可以理解為亞健康是指身體處在健康與產生疾病之前的過渡狀態,尚未達到疾病的診斷標準,但身體已經出現不舒服的症狀,或是身體器官功能下降。例如,長期坐姿姿勢不良,勞累導致的慢性疲勞,若長期忽視,可能演變成及脊椎病變的疾病。
三段五級
第一階段稱為「初級預防」,涵蓋了第一級健康與第二級健康。
第二階段稱為「次段預防」,涵蓋了第三級健康。
第三階段預防「參段預防」,涵蓋了第四級健康與第五級健康。
初級預防健康促進 | 次段預防 癌症篩檢 | 參段預防 癌症或慢性病照護 | ||
第一級健康 | 第二級健康 | 第三級健康 | 第四級健康 | 第五級健康 |
衛生教育、營養攝取均衡、個性發展、提供合適工作 、遺傳優生保健、定期檢康檢查 | 預防疫苗注射、健全的生活習慣 、環境衛生改善、預防職業危害、特殊營養攝取、致癌物質的排除、防範過敏源 | 找尋病源、篩選檢定、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 | 適當地進行治療防止疾病的惡化並檢測是否有其他進一步的併 發疾病 | 生理與心理的復健、提供合適的復健醫院、設備和工作機會、療養院的長期照護 |
預防醫學的指標
預防醫學在醫學理論上涵蓋:發病率-反映疾病發生頻率;患病率-特定時間內現有病例數,反映出疾病對於病患的負擔。篩查率-接受疾病篩查的人口比例,評估早期檢測情況;死亡率-特定時間內因為某種疾病的死亡人數,呈現出疾病嚴重性;疫苗接種率-針對接種疫苗的人口比例,衡量免疫計劃效果。
例如:病毒COVID-19爆發時,WHO國際衛生組織呼籲大家應踴躍接踵疫苗,來降低COVID-19患病率。
預防醫學在日常生活上包含:健康行為指標:吸煙頻率、運動習慣、飲食等,反映日常生活的健康行為模式。環境指標:空氣品質、水質,評估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健康知識素養:個人對於健康訊息的獲取、理解的能力,而影響個人健康決策。
(表)預防醫學指標包含:
預防醫學指標 | 指標說明 |
發病率 | 疾病發生頻率 |
患病率 | 疾病對於病患的負擔 |
篩查率 | 評估早期檢測情況 |
死亡率 | 疾病嚴重性 |
疫苗接種率 | 衡量免疫計劃效果 |
健康行為 | 吸煙頻率、運動習慣、飲食 |
環境 | 空氣品質、水質 |
健康知識素養 | 對於健康訊息的獲取、理解的能力 |
預防醫學為什麼對我們那麼重要? 關鍵,目的,好處有哪些?
主動的健康管理
預防醫學的核心關鍵是透過主動的健康管理,防止疾病的發生或延緩疾病的進展,維持好的健康狀態。此外,我們可以透過自主的健康計劃,包含:體重控制、了解家族病史,達到飲食控管、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噪音的環境、當空氣品質不佳時,配戴合適的口罩、隨時留意身體狀況變化,達到自主主動的預防醫學管理。
可以延長我們的壽命
定期健康檢查與癌症篩檢是預防醫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可以透過健康檢查的定期篩檢,幫助我們提早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並進一步的預防並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例如:高血壓、糖尿病、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大腸鏡、等等的篩檢、都能有效偵測早期病變,提高治癒率以延長壽命並降低死亡率。
減少醫療支出,維持健全的健保體系
隨著少子化現象,出生率越來越低,而老年人的人口成長比例卻越來越高,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成為健保體系失衡的主因,由於老年人對於醫療的需求較高,醫療支出相對增加,而年輕勞動人口減少,導致健保收入相對不足,健保的短絀金額越來越難以彌補,造成每年健保費用必需調漲,也間接影響每個人的口袋荷包。
如果人人皆可體認預防醫學的重要性,透過定期的篩檢及健康檢查,將可以大力的降低健保體系負擔,維持健全平衡的健保體制,就不需要年年調漲健保費用,也可以讓我們降低健保費用的支出,節省荷包花費。
做好預防醫學可以有效提升生活品質
維持身體健康是達到預防醫學成效非常重要的關鍵,也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健康的身體不僅能讓我們擁有充沛的體能面對日常各種挑戰,還能減少疾病帶來的困擾,提高工作效率、人際關係與生活滿意度,讓我們有更多精力去追求個人的目標以及夢想的人生生活。
想像,如果你正處於老年人階段,卻病痛纏身,行動不便,無法外出,是否大大降低對生活上有任何的期待;唯有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做到預防醫學,才能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我們可以透過那些檢測項目?
預防醫學健康基因檢測
健康基因檢測在預防醫學扮演著關鍵角色,尤其以遺傳性疾病的早期發現與管理,例如:染色體檢查、家族遺傳基因、骨髓移植前檢查、特殊遺傳基因異常,都是可以讓我們透過健康基因的檢測提早認識到家族史的遺傳性疾病可能帶來的病因來源,這對於預防醫學是非常重要。
心血管檢測
中方傳統飲食的美味來源,總是離不開炒煎滷炸的料理方式,但卻往往帶來血管阻塞的問題,然而,心血管的狀況發生卻都是突如其來的,防不勝防,輕易地,就可以帶走一條寶貴的生命。
再者,全球氣候變遷,造成天氣的極端變化,身體的血管收縮擴張過於極端,容易造成血管爆塞,最常聽到的就是心肌梗塞,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事先預防醫學的心血管檢測,將可降低死亡的風險。
肌膚基因
由於臭氧層的破洞,使得紫外線可輕易穿透臭氧層表面,造成地球表面的紫外線輻射量明顯地增加,這對人類皮膚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人們受到皮膚損傷的風險將越來越高。例如:皮膚老化、曬斑、皮膚鬆弛、皮膚癌,黑色素瘤,這些的發病率都是近年來在全球持續的上升。
癌症基因
許多的嚴重疾病,都是從微小卻被輕忽的健康異常開始,慢性疾病正是我們最常忽略的情況,長期忽略慢性疾病情況下,容易成為癌細胞生長的最佳溫床。
慢性疾病的好發年齡越來越早,而罹癌的機率就會越來越高,我們可以透過早期篩檢癌症基因檢測,來降低罹癌的風險,做到預防醫學的最重要關鍵,就是從預防做起。
如何開始進行、執行方法?
預防醫學的首要之務,便是從健康的飲食習慣開始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尤其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往往早出晚歸,年輕學子面臨課業壓力,中生代則承擔家庭經濟重擔,在如此忙碌的生活中,如何維持均衡營養至關重要。
提供建議:每餐攝取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等天然原型食物,避免過度加工食品,以減輕身體負擔。這不僅是預防醫學的第一步,也是維持身心健康的基礎。
圖片來源:Photo by Prudence Earl on Unsplash
控制熱量
現今的大家對於食物的選擇眾多且取得便易,例如:入夜後的深夜食堂,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街邊的烤物串燒,月亮升起後才開始展開的夜市小吃,這些食物總是香味誘人,往往讓人抵擋不住美食的誘惑。
不知不覺下,容易攝取過量的醣分、高脂肪的食物以及高鹽的色香調味,每日攝取的熱量暴增。從精準的控制熱量攝取,可以輕易達到預防醫學的指標。
從好的飲食習慣做起
為了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回歸學生時期的規律作息是一個值得借鑑的方式,每日定時用餐不僅能穩定血糖,還能避免過度飢餓而暴飲暴食。每餐攝取七分飽的份量有助於控制熱量攝取,此外,也須留意用餐時間至少二十分鐘,細嚼慢嚥地品嚐食物,用心感受食物的色(外觀)、香(聞香)、味(味道)。
從規律運動開始,達到預防醫學的成效
規律的運動是達到預防醫學成效最容易的方式之一,透過每週運動至少3天、每次至少30分鐘,且運動時心跳至少達到每分鐘130下。可以選擇有氧運動(瑜珈、慢跑、游泳),也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的步行通勤,提早一站下車步行至目的地,或是爬樓梯取代搭乘電梯,這些都可以透過運動達到預防醫學的成效。
從壓力管理開始
每天撥出一段不受打擾的獨處時光,是現代人面對壓力,提升身心健康的其中一種方式。從五分鐘的靜心冥想開始練習,一週後,逐漸延長至十五分鐘。隨著習慣靜心的狀態,再慢慢增加至三十分鐘,持之以恆,您將會感受到內心深層的釋放。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是預防醫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圖片來源:Photo by Christian Erfurt on Unsplash
定期的健康檢查,是預防醫學最倡導的方式之一
政府目前提供多項衛生保健福利,包含:血壓、身體質量指數(BMI)、腰圍、尿液檢查、血糖、血脂(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尿酸以及B型肝炎表面抗原檢測等。
針對不同年齡層提供的方案如下:
對象 | 次數 |
0歲以上未滿40歲 | 每5年1次 |
40歲以上未滿65歲 | 每3年1次 |
55歲以上原住民,65歲以上民眾,罹患小兒麻痺且年齡在35歲以上者 | 每年1次 |
預防醫學的常見問題,遇到的執行困難有哪些?
衛教不足
許多人對於預防醫學的重要性認知不足,這背後反映了多層面的問題。缺乏健康意識,使得許多人在生病時候,才關注健康,而忽略日常的預防醫學才是首要之務。其次,城鄉差距,資源分配不均,導致預防醫學的衛教宣傳難以全面推廣。在教育方面,教育文化背景差異也影響了人們對預防醫學重視程度不同。
要改變行為,是一件困難的事
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難以短期改變,例如:抽菸、缺乏運動、不健康的飲食,這些行為往往根深蒂固,要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是一件困難,且造成推動預防醫學的阻礙。再者,改變生活習慣,外界的支持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例如:家人的溫馨支持與監督。但許多人往往在面對改變時,容易遇到挫折,而半途而廢。
圖片來源:Photo by Pascal Meier on Unsplash
預防醫學對於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困難
預防醫學的推行之所以困難,主要原因在於需要大量數據收集與個人隱私保護之間的矛盾。預防醫學需要大量且全面的資料做分析,才能有足夠的資訊驗證及分析結果,來判斷預防醫學的推動項目,但往往數據收集會牽涉到個人隱私,導致資料的不完整性或是數據代表性不足,都是推動預防醫學的困難。
「 預防勝於治療 」,做好預防醫學,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健康,更長壽
預防醫學能讓我們活得更健康、更長壽,有效降低生病機率。這不僅能減少病痛,更能提升日常生活品質,讓我們生活感到輕鬆愉快,同時也能節省醫療支出。
預防醫學的好處不僅於此,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包括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和適時身心放鬆,這些日常小事的累積,都能顯著改善我們的生活。
預防醫學除了促進個人健康,減少病痛,提升生活品質外,更能減輕醫療體系的負擔,為自己累積健康財富,對個人和社會皆有好處。當更多人注重預防醫學,整體的醫療資源將能更有效的分配。
參考資料1:正確飲食習慣
參考資料2:成人預防保健
參考資料3: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