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不過氣是許多人常見的不適感受,這種感覺就像是胸口被重物壓著,無論如何努力呼吸都無法獲得足夠氧氣。這種症狀可能源於多種原因,從短暫的焦慮發作到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都可能導致這種不適感。
根據最新醫學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成年人曾經歷經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然而,了解為什麼會喘不過氣以及如何處理這種情況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管理自己的健康狀況,也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在,透過自我了解的身體反饋來判斷問題所在,並在必要時及時尋求專業協助,是重要解決之道。
日常生活中感到喘不過氣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其中涉及生理、環境、心理、或是潛在的疾病因素。區分為非疾病原因與疾病可能造成的原因。
圖片來源:Photo by Sasun Bughdaryan on Unsplash
喘不過氣是甚麼現象
「 喘不過氣 」、「 呼吸困難 」是指主觀上感到呼吸費力、空氣不足、甚至是窒息感,彷彿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這種不舒服情況可能發生於突發狀況( 急性 ),也可能長期存在我們的身體狀態中,嚴重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讓人們在執行簡單的動作時,例如 :爬樓梯、說話,都難以進行。
生理因素
當身體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或代謝功能出現異常時,就可能是生理因素引發的呼吸困難,導致喘不過氣的狀況,肺部相關疾病是最常見的原因,而這類患者會因為肺部感染引發的發炎導致呼吸的效率下降而影響血氧交換阻礙,這種生理因素導致的呼吸困難需要針對原發性疾病治療,才能從根本改善。
心理因素
心理狀態對於呼吸的影響往往被人們低估,焦慮和恐慌症引發明顯的換氣過度症狀,常發生在當人處於緊張狀態時,自律神經系統會促使呼吸加快,導致二氧化碳過度排出,血液酸鹼值失衡後引發「 缺氧 」的錯覺,形成越緊張越喘不過氣的惡性循環,這種心理因素導致的喘不過氣是因為換氣失調因素所致。
非疾病導致喘不過氣的原因
圖片來源:Photo by Matthew Menendez on Unsplash
劇烈運動
劇烈運動造成的喘不過氣,這種現象往往是因為突然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心肺功能未能適應運動強度而運動強度超出日常的水平而導致暫時性的缺氧,可以透過稍作休息五至十分鐘後來緩解,如果此情況時常發生,建議尋求醫生找尋根本的問題所在,可能潛在心肌方面的健康問題。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導致喘不過氣的原因:天氣變化、空氣汙染以及粉塵刺激呼吸道所導致,例如:空汙塵蹣、PM 2.5 、花粉顆粒物沉積在呼吸道而引發的發炎反應或是支氣管健康問題,其次,當人們身處高於二千五百公尺的高海拔,會因為大氣氧分降低,腦部的血氧飽和度下降,造成頭痛、呼吸短促的現象。
再者,天氣變化是許多呼吸道敏感族群的一大挑戰,這類族群,當氣溫驟降、溫度改變容易誘發喘不過氣的不適感,造成自律神經紊亂,導致過度換氣症候群,產生吸不到氣的錯覺。
焦慮與恐慌
焦慮、恐慌造成的情緒波動也是現代人常見誘發喘不過氣的現象之一,主要是因為情緒波動所導致的短促呼吸造成二氧化碳過度排出,嚴重會引發手腳發麻、頭暈等症狀,如果遇到此情況的發生,可拿紙袋罩住口鼻來調整呼吸頻率,然而,往往這現象的發生會因為焦慮症的病情伴隨而來。
圖片來源:Photo by Fernando @cferdophotography on Unsplash
肥胖
肥胖所造成的呼吸困難、喘不過氣,主要是因為肚子的脂肪太多而壓縮到肺部的空間,可想像肚子是一個大氣球,氣球太飽滿就往上擠壓到肺部,讓肺部沒辦法好好正常擴張,呼吸就變得困難,除此之外,脂肪在肚子的堆積,還會釋放一些不好的物質,使得氣管和肺部變得敏感,都是造成喘不過氣的原因。
過度勞累
身體過度勞累時產生喘不過氣的感覺有幾個原因,長時間疲勞所造成的健康危害,而最常發生的就是電解質失衡影響神經肌肉的功能,包括控制呼吸的肌肉,其次,身體疲勞的現象會導致身體需要更多的氧氣來代謝產生的乳酸和其他廢物,所以可能導致身體處於疲累時呼吸系統的運作跟不上身體的運作。
此外,肌肉疲勞會影響正常的呼吸功能,導致呼吸變淺而急促。在自律神經系統方面,會觸發交感神經系統而導致呼吸急促。
非疾病導致喘不過氣的原因 | |||||
症狀 | 劇烈運動 | 環境因素 | 焦慮、恐慌 | 肥胖 | 過度勞累 |
發生原因 | 運動強度超出日常的水平而導致暫時性的缺氧 | 空氣汙染以及粉塵刺激呼吸道所導致 | 情緒波動所導致的短促呼吸造成二氧化碳過度排出 | 肚子的脂肪太多而壓縮到肺部的空間 | 肌肉疲勞、代謝需求增加、心肺功能暫時下降、自律神經系統反應、電解質失衡 |
舒緩方式 | 稍作休息五至十分鐘後通常可以緩解 | 配戴口罩或是避開此環境 | 可拿紙袋罩住口鼻來調整呼吸頻率 | 瘦身減肥是一個根本解決方式 | 日常確保水分的足夠以及循序漸進的體能訓練 |
疾病因素導致呼吸困難的原因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這種疾病會導致氣管阻塞和肺部組織損傷,使得空氣無法順暢在肺部進出,在這類病患中,會出現肺部氣管變得狹窄,而且彈性不佳,肺泡壁被破壞,減少了氧氣交換的空間。
長時間吸菸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因素,但環境汙染、職業暴露和遺傳因素也都是增加罹患此疾病的風險。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通常會感覺到漸近式的呼吸困難,以及喘不過氣的感覺,特別是在體力活動時,喘不過氣的現象更為明顯。嚴重時,可能需要氧氣治療或肺部康復訓練。
我們可以透過登階測試,來測試是否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危險群。
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統計中,每 22 分鐘就有一人死於心臟衰竭,主要是因為高血壓、冠心病、心臟瓣膜疾病、心肌病等,長期未控制下導致心臟衰竭的常見原因,心臟衰竭的治療通常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及進行手術治療改善;嚴重心臟衰竭的患者需要心臟輔助裝置或是心臟移植。
圖片來源:Photo by Robina Weermeijer on Unsplash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患者在發作時會出現急性喘不過氣的現象,發生原因是因為氣管高度敏感和可逆性的氣管阻塞了。患者發病的時間往往會在夜間或清晨的時間更為明顯,運動後或是接觸到冷空氣、上呼吸道受到病毒感染時此現象也會更加惡化,支氣管哮喘目前無法根治但可以透過適當的治療來控制症狀。
肺栓塞
肺栓塞的患者常出現突發性的喘不過氣、胸痛、咳血、心跳加速等症狀,而主要是因為肺動脈和其分支被血栓堵塞所導致的疾病,影響肺組織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導致肺氣管與血流灌注比例失調,氧氣無法有效交換。常見於長期臥床、長時間坐姿不動、大型手術後、懷孕、肥胖者以及某些有凝血障礙的患者。
肺栓塞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緊急狀況,需要立即透過醫療方式治療,包括溶解血栓來防止新血栓的形成或是透過抗凝血藥物來治療。
喘不過氣因應、解套方法
使用緩解呼吸的方法
當你感到喘不過氣的時候,採用腹式呼吸技巧是可以有效緩解症狀,找一個舒適的坐姿或站姿,一手放在胸前,一手放在腹部,緩慢地通過鼻子吸氣,感受腹部隆起,然後嘴巴慢慢呼氣,注意,呼氣時間約吸氣的兩倍,此時,會感受到腹部收縮,這種呼吸方式可以增加肺部氧氣交換效率,減輕呼吸肌肉的負擔。
另外一種方式,可以嘗試噘嘴方式呼吸法,透過鼻子吸氣,然後像吹口哨一樣啾嘴慢慢呼氣,這種方式可以有助於防止氣道過早閉合來改善喘不過氣的現象。
4 ╴7 ╴8 呼吸法 ,是一種以吐氣比吸器更重要的呼吸方式,也可以結合冥想時的呼吸法,透過吸氣四秒,屏息七秒,呼氣八秒的呼吸方式,提高整體呼吸功能,以減少喘不過氣的發生頻率。
透過運動來改善喘不過氣的現象
透過運動來強化心肺是改善呼吸困難、喘不過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為透過規律的運動可以提升肺部氧氣交換效率,降低疾病所引起喘不過氣發作的現象發生。其中,有氧運動是能鍛鍊心臟與肺活量,使呼吸更省力,而瑜珈、太極強調是深層呼吸的運動,能夠有效訓練橫膈膜來改善呼吸模式。
採取正確的身體姿勢
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對於緩解呼吸困難是一個最直接且具有明顯的效果。當發生喘不過氣的現象時,應避免平躺,改以採取坐姿向前傾斜的方式,可以減少腹部器官對於橫膈膜的壓力以減輕肺部壓力。
坐姿向前傾斜的方式,可以坐在椅子上,上半身的身體稍微向前傾斜,手肘支撐在膝蓋或是桌上,來擴大胸腔空間,減輕呼吸肌肉的負擔,另外,也可以嘗試駕駛員姿勢也很有效果,站立時,身體略微彎腰,雙手放在膝蓋上支撐上半身的重量。
慢性呼吸問題患者,可以在睡眠時多用幾個枕頭墊高,保持上半身稍微抬高,以減輕呼吸壓力,長期採用正確的姿勢是一個簡單且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就可以達到助於改善的呼吸機制。
使用處方藥物和吸入器
對於因特定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所導致的呼吸困難,可以透過醫生開立的處方藥物來解決是個重要的緩解手段,其次,速效吸入器雖然可以短時間內快速舒緩急性喘不過氣的症狀,但是,要留意吸入器的正確步驟以達到成效。此外,氧氣療法可以針對血氧水平低而造成喘不過氣的患者。
使用處方藥物和吸入器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應自行調整劑量或停藥,同時需要定期複診評估藥效和調整治療方向。
胃食道逆流造成喘不過氣的解決方案
台灣每十位就有二至三位有胃食道逆流的情形,而患者常在夜間或飯後平躺時感到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的感覺,而胃食道逆流造成喘不過氣的原因包括:胃酸和消化酸逆流食道與咽喉時,被吸入的空氣直接刺激到氣管,導致支氣管收縮引起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的現象。
此情況,可以透過飲食調整、姿勢調整、藥物治療以及生活習慣改變( 睡前二至三小時不要進食、採取一次性少量進食方式)來解決因為胃食道逆流引起的喘不過氣呼吸困難現象。
胃食道逆流造成喘不過氣的解決方式 | |
調整方法 | 執行方式 |
飲食調整 | 避免減少攝入● 高脂肪● 辛辣食物● 巧克力● 薄荷● 咖啡與酒精 |
生活習慣改變 | ● 保持健康體重● 避免緊身衣物● 戒菸● 睡覺時,墊高枕頭 15 至20 公分 |
藥物治療 | 抗酸藥物等來減少胃酸分泌 |
姿勢調整 | 飯後避免立即彎腰或躺平姿勢、採左側臥位睡姿 |
壓力管理 | 學習放鬆技巧、規律作息、充足睡眠 |
專業醫療協助 | 內視鏡與手術治療 |
如何區分「 心臟性 」與「 氣喘性 」的呼吸困難
從「 觸發時機 」判斷
心臟性問題通常是在「 活動時 」發生呼吸困難的惡化情形,例如:爬樓梯、搬重物時發生的喘不過氣出現的現象,通常在身體活動時發生,是因為心臟無法供應足夠血流,導致缺氧喘促。而氣喘性問題,不限於時空背景,隨時都可能發作,一般來說,患者會在接觸到過敏原的情況下所引發的喘不過氣現象。
從「 伴隨症狀 」區分
心臟性問題通常伴隨著胸悶、壓迫感像是被大石頭壓住的感受,或是下肢水腫,尤其以腳踝腫脹的情況最為顯著,而且心臟性問題容易有疲勞感。而氣喘性問題,通常呼吸時會有咻咻聲,尤其是在呼氣時,其他現象還有咳嗽症狀並帶黏型的痰,而氣喘行通常不會有水腫或是胸痛的情形。
重拾自在呼吸
呼吸,是維持生命基礎的根本,但常受到現代生活的壓力與環境影響,呼吸變得急促而壓迫,當我們感到 「 喘不過氣 」可能是因為身體在發出警訊,無論是氣喘、過敏、心肺功能不佳,還是焦慮、壓力引起的過度換氣,都讓呼吸從自然的律動轉變成身體的負擔。
然而,掌握正確的應對方式,就能重新找回呼吸的主導權,讓呼吸不在是免強維持生活的被動需求,而是能自主調節的舒適節奏,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並以適當的方式回應,呼吸便能從「 掙扎 」轉變為「 自在的流動 」,拋開喘不過氣的情形,真正重拾暢快且安穩的呼吸。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一:每5位氣喘病人有1位氣喘控制不佳氣喘控制3要訣安心守護好 …
參考資料二:如何使用三球式呼吸訓練器
參考資料三:慢性呼吸道疾病(氣喘、慢性阻塞肺疾病)
參考資料四:中華民國心臟衰竭照護學會Taiwan Society of Heart Failure …參考資料五:據傳「478呼吸法」可抗焦慮、失眠,降糖尿病風險?專家曝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