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漸漸流行起重訓健身,運動按摩也慢慢被廣為人知,但你知道運動按摩與一般傳統按摩的差異在哪裡嗎? 因為加上了運動兩個字,很多人還是以為是專屬給有在運動的人使用的按摩術,但其實並不一定喔,運動按摩的手法也可以幫助非運動族群的人,達到放鬆的效果,因為單純久坐久站,甚至姿勢不良都可能造成肌肉不舒服,而運動按摩幾乎就是為了肌肉群放鬆而生。

Photo by Bas Peperzak on Unsplash
運動按摩與按摩有什麼差異?
什麼是運動按摩
最初的作用於減少運動受傷,並增加運動表現,運動按摩師會比傳統按摩更了解人體的肌群與各項運動後帶來的差異,也會透過各式手法,來確認你的肌肉哪邊較為緊繃,找到激痛點、減少筋膜沾黏來,讓肌肉恢復到應有的正常功能,也能達到比伸展更有用的放鬆手段,因為有些緊繃的肌筋膜,並非純靠伸展或隨便按按就能得到舒緩的。
與一般按摩不同
與運動按摩不同,一般傳統按摩或推拿,主要作用於穴道按壓,以筋膜放鬆為主,按摩部位非單純針對肌肉也較無客製化選項,目的是來幫助你舒緩疲勞,也就是說主要以舒服為主,並非是為了找出根源問題,並解決這個問題。
比較 | 一般按摩 | 運動按摩 |
主要目的 | 放鬆、舒壓 | 肌肉修復與放鬆 |
針對部位 | 穴道、經絡 | 肌群、筋膜 |
處理方式 | 按壓放鬆為主 | 找出問題並處理 |
專業程度 | 偏向放鬆需求 | 需理解肌肉結構與運動原理 |
是否個人化 | 較不個人化 | 針對個人狀況調整 |
適用對象 | 任何人皆可 | 任何人皆可 |
最初的確是為了運動而生
運動前的功能
為了達到喚醒肌肉,增加肌肉的彈性、張力與靈敏性,熱身是不可忽視的一環,而運動按摩也可以幫助達到類似的效果(注意:動態的熱身運動依然不可忽視)。 除了放鬆肌肉與喚醒肌肉之外,在運動之前進行運動按摩,也可以幫助運動員舒緩緊張的心情,放鬆身心的同時兼顧強化暖身的效果。

Photo by Alex Shaw on Unsplash
運動後的功能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運動之後使用運動按摩20至30分鐘,可以減低肌肉纖維微撕裂處的發炎狀況,減少運動後(如重訓)肌肉痠痛的感覺,也可增進下肢股四頭肌運動完恢復後的運動表現。 因為運動之後,肌肉與筋膜會變得更為緊繃,透過運動按摩可以有效舒緩,並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

Photo by Victor Freitas on Unsplash
運動按摩的五大好處(非運動員也能得到!)
減少肌肉疼痛
肌肉疼痛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運動訓練完之後,造成的輕微肌肉損傷、長期的姿勢不良、使力錯誤等,無論是運動後大輛乳酸堆積造成的急性肌肉痠痛或是延遲性肌肉痠痛(突然增加運動量、不常訓練的部位造成,大約影響二至五天),都可以透過運動按摩的手法,來幫助肌肉伸展、深層按摩肌肉組織,來達到舒緩肌肉痠痛的效果。
促進血液循環
按摩本身就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運動按摩也一樣,透過深層的運動按摩,可以增進局部血液循環來達到舒緩的效果,除了可以讓微小損傷更快恢復外,也能提高身體新陳代謝的速度,迅速將訓練後的血液中堆積毒素排出,讓身體恢復的速度更快,縮短恢復期,讓身體更快迎接下一次的挑戰。
提高運動表現
運動按摩並沒有辦法增加我們的肌耐力或爆發力,但是它可以解決我們身體長期運動造成的組織沾黏、緊縮,讓你的身體不再緊繃、加強關節活動度、恢復筋肉彈性、加速肌肉廢棄物與毒素代謝。 在高規格的賽事中,也常見配有按摩區或是隨行運動按摩師,可以幫助運動員比賽結束或中場休息時使用,維持身體最佳的運動表現。
緩解緊繃肌肉
運動按摩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肌肉,和傳統按摩以穴道為主不同,運動按摩是直接針對肌肉群來做放鬆,可以協助你了解緊繃肌肉造成的可能原因,有可能是姿勢不良、訓練後肌肉緊繃、其他長期問題引起,運動按摩可以從源頭來幫助你改善緊繃肌肉的問題,幫助舒緩不再卡卡影響活動範圍。
緩解壓力焦慮
雖然與傳統按摩不同,但運動按摩同樣可以達到舒緩的效果,緩解肌肉緊張、促進血液循環,甚至可能幫助你找到肩膀、腰部痛的真正原因,如果都能順利解決,加上按完後身體舒暢,達到真正的身心都獲得釋放的感覺,如此一來不只能減輕壓力,本來困擾許久的問題焦慮,也都一次解決了。
上班族需要運動按摩的原因
久坐、久站
上班族長時間坐在椅子上,一天可能長達八小時之久,或是服務業,一天站超過八小時,長時間累積下來,對身體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其中坐姿或是站姿,更可能因為代償效應,引發各種肌肉、骨骼問題,常見的肌肉緊繃、脖子痛、腰背不舒服,都可以透過運動按摩服務與專業手法,幫助你找出姿勢不良的問題,或是肌肉疼痛的原因,並幫助你放鬆、改善。

Photo by charlesdeluvio on Unsplash
低頭或同姿勢太久
滑手機也是另一個常常造成疼痛問題的原因,滑手機或是用電腦時,通常會維持同一個姿勢很久,如果加上姿勢不良,就會變成不良姿勢 + 同姿勢肌肉彈性疲乏的雙重不良效果,最後加上你長時間累積下來,就會在某一天引發不舒服的狀況。 好消息是,通常運動按摩除了運用按摩手法幫助舒緩外,運動按摩師也可以根據你的狀況幫助你調整體態,或是提供在日常自我舒緩伸展的方式。

Photo by Gilles Lambert on Unsplash
老年人需要運動按摩的原因
提升肌肉張力活化筋膜
人類30歲後肌肉流失的速度會緩慢增加,如果沒有保持運動習慣,最後甚至會造成更嚴重的肌肉萎縮,而讓日常簡單的行走、上下樓梯都造成問題,老年人除了需要進行低強度與相對簡單的四肢肌力訓練外,也可以透過運動按摩,來幫助改善老化的筋膜放鬆,來達到應有的柔度與彈性,減少受傷或發炎的可能性。
增加肌肉彈性
老年人最怕骨頭問題,尤其是骨鬆,為了保護骨頭,最應該做的不是保健食品,而是想辦法增強肌肉,因為肌肉才是保護骨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太久沒有運動,流失的肌肉加上失去彈性、張力與靈活性的肌肉,將會使老年人更難使力,自然會連低強度的重量訓練都沒辦法做,透過運動按摩搭配主動伸展,可以慢慢提升肌肉彈性增加靈活性,讓肌肉不再這麼僵硬,提升至可進行主動訓練的程度
有以下狀況不能運動按摩
肌肉出現紅、腫、熱、痛,或是有外傷
當肌肉組織出現明顯的紅、腫、熱甚至出現疼痛時(非一般肌肉疼痛),代表身體組織與部位目前處於較嚴重的發炎反應中,若是按摩處有明顯的傷口時,也不建議進行運動按摩。 如同你在一般的醫療用品上,也常看過的警語,「出現紅、腫、熱、痛」時請停止使用一樣,盡快就醫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肌肉拉傷時
當出現肌肉拉傷、撕裂傷時,不能進行運動按摩,因為受傷的肌肉需要恢復,此時進行按摩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出血甚至因此讓發言更加嚴重,所以肌肉疼痛時,也要知道是一般的肌肉疼痛,還是懷疑是拉傷原因造成,不要通通當成是肌肉痛,就去找運動按摩來解決,而讓身體的傷害更加嚴重。
有血管問題或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患者本來就不應該針對部位進行按摩,因為最終不會獲得改善外,還可能因此造成血栓脫落,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有血管問題者(如動脈硬化)則是因為血管較一般健康人更為脆弱,深層的運動按摩加壓,可能導致血栓,或是血管破裂等嚴重問題,建議先諮詢醫生後再進行。
運動按摩常見問題:
運動按摩可以解決類似媽媽手的問題嗎?
雖然嚴重時還是建議就醫或找物理治療師,但常見的肌肉緊繃問題都可以幫助舒緩解決,例如我們生活中常聽的,媽媽手、五十肩、肩膀痛、腰痛、跑者膝、扳機指等等,透過運動按摩可以幫助你找出原因,雖非直接針對部位解決,但可以幫助舒緩並解決問題,因為對比一般按摩而言,運動按摩師會更清楚瞭解肌肉群的分布,所以才能透過運動按摩的手法找出肌肉的相關問題。
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用運動按摩會很怪嗎?
完全不會,因為運動按摩雖然當初是為了運動而生,但也很適合日常的各種問題,因為運動按摩師更擅長處理與理解肌肉相關問題,可以幫助舒緩日常的姿勢不良、肌肉緊繃等相關問題,也可以提供你建議,未來可以如何避免、保護保養自己的肌肉,來避免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
為什麼運動按摩可以調整體態?
運動按摩本身不能調整體態,能調整體態的原因,是因為運動按摩師,對人體骨骼肌肉通常特別有研究,可以告訴你為什麼這樣的姿勢長期下來會造成危害,以及要怎麼做才能避免並且改善。 且通常運動按摩會是週期性的回訪,不像一般按摩一樣,不舒服才去,隨著每次到訪,運動按摩師都可以再次針對目前體態幫助你調整改善。
結論:有些疼痛不會按按就好
現在你知道,運動按摩不是只有運動習慣或是專屬運動員使用,而是可以提供你在日常生活中舒緩改善解決問題的一種按摩技術,無論是上班族還是老年人都可以使用運動按摩,因為運動按摩師通常是是更了解肌肉組織的專家,不管是肌肉緊繃、姿勢不良等問題,大部分都能從運動按摩中獲得有效幫助,是讓你在放鬆的同時幫你解決問題又能調整體態的好方式!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1:林琮翔、謝伸裕(2005)。運動按摩的生理效益。中華體育季刊,19(2),6-12。https://doi.org/10.6223/qcpe.1902.200506.1202
參考資料2:40歲韓男按摩昏迷不治 專家示警:這部位亂按恐致命
參考資料4:Hilbert JE, Sforzo GA, Swensen TThe effects of massage on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3;37:72-75.
參考資料5:Rinder, A. N., & Sutherland, C. J. (1995).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assage on quadriceps performance after exercise fatigue. Complement Ther Nurs Midwifery, 1(4), 99-102.https://doi.org/10.1016/S1353-6117(05)800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