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在早晨照鏡子時,發現臉上皮膚的乾燥與緊繃感?或發現再怎麼使用乳霜,「保濕」效果卻只能維持數小時?其實,真正決定皮膚水嫩度的,不只在表面塗抹,更在於仰賴角質層與真皮層的協同鎖水機制,才能獲得長效保濕。

保濕效果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外部因素如紫外線、乾冷空調、不當清潔,會影響保濕成效;內在因素如遺傳皮膚易乾燥體質,或年齡增加導致玻尿酸合成減少,同樣導致皮膚水分流失加劇(來源)。

本文將帶你解析科學保濕原理,學會在生活中進行簡易自我檢測,並從日常護理角度分享實用技巧。若你對市面上琳瑯滿目保濕產品,會感到不知所措,我們也將教你排除選擇障礙,助你輕鬆維持皮膚水嫩光采。

保濕從認識皮膚 3 層結構開始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其結構複雜且功能多樣。表皮位於最外層,主要負責保護身體免受外界的傷害,包含角質層、真皮層和皮下組織,這三層結構協同運作,維持皮膚的保濕能力。

角質層由死亡的細胞和脂質組成,被形容為「磚牆結構」——「磚」是角質細胞,「牆」則是由神經醯胺、膽固醇和脂肪酸構成的脂質屏障,負責阻擋水分流失並抵禦外界刺激。角質層可說是保濕的第一道屏障。

真皮層分布血管、神經末梢、汗腺和脂腺等結構,其中血管系統補充水分來源。真皮層含有玻尿酸、膠原蛋白,為皮膚提供彈性、緊緻感和深層儲水功能。

皮下組織是最深層,主要由脂肪組織組成,提供隔熱、保溫和緩衝和儲存能量的作用(來源)。

皮膚細胞層層解密 

表皮層最外層的角質層厚度僅 0.02 mm,卻掌管 80% 保濕功能。其細胞間脂質包含 50% 神經醯胺、25% 膽固醇與 15% 游離脂肪酸,形成獨特層狀結構可滯留水分;真皮層的玻尿酸分子能結合自身重量 1000 倍的水分;皮下脂肪層則提供溫度隔離與緩衝。

皮膚的鎖水與補水原理

「鎖水」是指皮膚屏障功能,主要由表皮的角質層負責,利用天然保濕因子和脂質來鎖住水分,能有效減少水分蒸發,維持皮膚濕潤,防止水分流失。最新研究發現,角質層的天然保濕因子(NMF),會隨環境濕度變化主動調節水分。

「補水」則是指增加皮膚中的水分含量,通常通過外部保濕產品來實現,如使用含有保濕成分的乳霜或精華液來補充水分。在皮膚組織中,真皮層的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也會吸收水分,從而維持皮膚的緊實和光滑。因此,保濕不僅是表皮層的工作,也需要真皮層的支持。
常見的潤濕性成分包括玻尿酸、甘油和丙二醇,它們能從環境中吸附水分,滲透至角質層,增加表皮的水分含量。真皮的膠原蛋白和基質則間接支持水分儲存,保持結構穩定。

保濕「破洞」在哪裡?讓皮膚乾燥的內外因素

皮膚乾燥是一個常見問題,成因多樣且互有影響。

外在因素如乾燥氣候、紫外線曝曬、環境污染、過度使用刺激性洗護產品以及長時間空調環境,均可能破壞皮膚屏障。
內在因素則涉及年齡增長、激素變化、營養不均衡、身體水分不足及遺傳因素。了解並辨識這些因素,有助於針對性調整護理方法與生活習慣,從而有效改善或預防乾燥情形,保持皮膚健康。

7 種外在因素

  • 低濕度環境:乾燥的環境會加速皮膚水分的蒸發,導致乾燥。在乾燥環境中(如濕度低於 40%),空氣會加速抽走皮膚表面的水分,使角質層變得脆弱。
  • 過度清潔:過度清潔皮膚,如頻繁使用肥皂、含酒精的潔面產品或去角質劑,會去除皮膚表面的天然油脂,破壞角質層的脂質屏障,導致水分迅速流失,讓皮膚乾燥。
    特別是 pH 值 >9 的皂類,或含硫酸鹽(如 SLS)的清潔劑,雖能有效去除污垢,但也會使皮膚 pH 值失衡,引發乾燥甚至發炎反應。適度清潔能維持皮膚健康,而非過度追求「乾淨」感覺。
  • 陽光照射 紫外線傷害:UVB 破壞角質層結構,曝曬後 24 小時保濕力下降 25% 。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會導致皮膚水分流失和老化。
  • 刺激性成分:含酒精 >10% 的產品會溶解皮脂膜,皮膚科實驗證實連續使用 一周角質層含水量減少 18%。
  • 溫差劇變:每升降 10°C,皮脂分泌量減少 50%,日本研究指出冬季(TEWL)比夏季高 2.3 倍。
  • 熱水洗澡:用熱水洗澡或洗臉會溶解皮膚表面的天然油脂,破壞角質層的鎖水功能,尤其長時間浸泡更易導致乾燥。熱水使毛孔擴張,加速水分從表皮蒸發,洗後常感到皮膚緊繃或刺痛。研究顯示,水溫超過 40°C 時,皮膚的脂質屏障會顯著受損,水分流失速度增加一倍以上。
  • 衣物摩擦:某些粗糙的衣物材質,例如羊毛或合成纖維,可能會摩擦皮膚,導致皮膚屏障受損,進而引起乾燥和不適。穿著柔軟、透氣的棉質衣物可以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 

6 種內在因素

  • 老化影響:隨著年齡增長,皮膚的皮脂腺和汗腺功能逐漸減退,分泌的油脂和水分減少,導致角質層的鎖水能力下降(來源)。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也會隨年齡流失,使真皮變薄,儲水能力減弱,皮膚失去彈性並出現細紋。
  • 內分泌、荷爾蒙變化:更年期或懷孕期間的激素變化,會影響皮膚的保濕能力。如更年期雌激素減少,使玻尿酸含量顯著降低(來源);孕期的黃體素波動,則會改變皮膚儲水能力。
  • 遺傳體質:遺傳因素決定了皮膚屏障的天然強度,有些人天生脂質分泌不足,角質層較薄,容易乾燥。遺傳性乾燥傾向的人群,其皮膚屏障基因可能存在變異,影響保濕能力。這類膚質需特別注意保養。例如,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濕疹)的人更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問題。 或如魚鱗病(Ichthyosis)遺傳性疾病,角質層異常增厚或脂質缺乏,導致皮膚極度乾燥甚至龜裂。
  • 慢性疾病
    甲狀腺功能減退會減慢新陳代謝,影響皮脂分泌,皮膚含水量低於平均值,使皮膚粗糙無光澤。
    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損傷血管和神經,導致皮膚血液循環不良,水分供應不足,常伴隨龜裂和瘙癢。
    濕疹則因皮膚屏障缺陷,使水分易流失,同時引發炎症加劇乾燥。
  • 營養失衡
    缺乏關鍵營養素如維生素 A、維生素 E 和 Omega-3 脂肪酸,會削弱皮膚的保濕能力,導致乾燥脫皮。維生素 A 有助於維持角質層的正常代謝,缺乏時易出現粗糙和脫屑;維生素 E 作為抗氧化劑,保護脂質屏障免受自由基損傷,缺乏則使皮膚脆弱;Omega-3 脂肪酸能增強細胞膜穩定性,減少水分流失。
  •  藥物影響:某些藥物,例如利尿劑、降血壓藥、治療痤瘡的藥物等,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燥的副作用。如果在使用這些藥物期間出現皮膚乾燥的問題,應諮詢醫生。

皮膚自我檢查與迷思破解

怎麼知道保濕足夠?9 招皮膚自我檢查

在日常護理中,了解皮膚是否達到充分保濕狀態非常重要。透過自我檢查,從皮膚光澤、觸感、彈性及細紋等多角度評估水分狀態,及早發現乾燥或失衡現象,並適時調整護理方案。以下檢查方法,涵蓋外觀到觸覺的全方位評估。

1. 觸摸測試:皮膚柔軟度測試法

用手指輕觸臉部,若感覺光滑柔軟,代表保濕足夠;若粗糙或緊繃,則表示缺。也可以指腹輕壓顴骨處皮膚,健康皮膚回彈時應在 1 秒內恢復平整。這些簡單方法能快速判斷皮膚狀態,特別適用於洗臉後或保養後的檢查。注意避免用力摩擦,以免刺激皮膚。

2. 觀察皮膚光澤度

充分保濕的皮膚表現為自然光澤且富有彈性。仔細觀察臉部及四肢,若皮膚呈現均勻亮澤且無明顯乾燥或龜裂,則可能表示水分充足;反之,若皮膚黯淡無光,甚至出現細微裂紋,則可能意味著保濕效果不足。定期檢查皮膚亮澤度,有助於及早發現乾燥跡象,進而調整護理產品或環境濕度,達到內外兼顧的保濕效果。

3. 保養品吸收速度觀察

使用化妝水後 30 秒內,皮膚完全吸收為正常。若保濕的不足,吸收速度會加快。

4. 細紋即時顯現檢測

皮膚缺水時常會在眼角、額頭等部位出現細紋。細微皺紋不僅影響美觀,更反映出角質層水分不足問題。通過定期觀察這些部位,可以及早發現保濕不足的跡象。
洗臉後不擦保養品,微笑觀察法令紋。若 30 分鐘內出現細紋,代表急需補水;2 小時後仍不明顯,顯示保濕充足。

5. 化妝棉摩擦測試

乾燥狀態下用化妝棉輕掃額頭,若纖維明顯勾扯皮膚表面,代表皮脂膜受損。

6. 夜間緊繃感評估

睡前清潔後不擦保養品,若 1 小時內感到緊繃,需立即補水。

7. 光線反射檢測法

用LED手電筒 45 度角照射臉部:

  • 均勻漫反射:保濕良好
  • 局部鏡面反射:乾燥脫屑

8. 妝容持久度

上妝後若出現浮粉或脫妝,可能是皮膚缺水的警訊。保濕充足的皮膚,能讓妝容更貼服持久。建議在上妝前做好保濕步驟,提升妝感自然度。

9. 皮膚水分檢測儀

想更精確了解保濕狀況,可使用皮膚水分檢測儀。這類專業工具能測量皮膚水分含量,提供科學數據,適合追求精準保養的人使用。

10 種保濕錯誤迷思

1. 保濕等於補水

很多人認為保濕就是給皮膚補充水分,但這是個常見誤解。補水只是第一步,若沒有後續鎖水措施,水分會迅速蒸發,無法持久滋潤皮膚。保濕的真正目的是在補水後形成保護層,防止水分流失。
使用含鎖水成分(如透明質酸或甘油)的產品,能有效提升保濕效果。忽略這一點,可能導致皮膚表面短暫濕潤,但深層依然乾燥。因此,選擇產品時,除了補水功能,還需關注其鎖水能力,才能達到全面保濕的效果。

2. 油性皮膚不需要保濕

油性皮膚缺水時,會出現外油內乾的情況,保濕能幫助調節油脂分泌,維持健康膚況。過度去油反而刺激代償性出油。油性肌使用輕透保濕產品後,出油量減少 27%(來源)。

3. 多喝水就能保濕:

攝取足夠水分,是能改善皮膚屏障功能。但多喝水對皮膚保溼有限,額外使用保濕產品,才對皮膚更有幫助(來源)。

4. 噴霧補水越多越好:

頻繁噴水未即時鎖住,蒸發時會帶走原有水分,研究指出每小時噴霧超過 3 次反而使經皮水分散失量(TEWL) 值上升。

5. 天然油脂比合成保濕劑好:

不一定,例如含神經醯胺的產品,可能比椰子油更能減少水分流失減少。

6. 厚重乳霜更鎖水:

過度封閉可能阻礙角質代謝,如連續使用厚重乳霜產品數週後,天然保濕因子生成量出現下降。

7. 保濕產品立即見效才有效:

角質層更新需 28 天,研究顯示持續使用含 NMF 成分 4 週後,保濕力提升效果會比單次使用高。

8. 保濕只需要在乾燥季節或冬天進行

保濕是全年都需要的,因為皮膚在任何季節都可能因為環境因素而乾燥。有人覺得只有冬天皮膚才會乾燥,因此只在寒冷季節保濕。事實上,夏天陽光、空調,甚至頻繁洗臉都會帶走皮膚水分,全年都需要保濕。
夏季可選用清爽型產品,冬季則用滋潤型,因應氣候調整策略。

9. 面膜敷越久越保濕:

保濕面膜的主要作用是在短時間內為皮膚提供密集的滋潤。如果敷面膜的時間過長,面膜反而可能會吸收皮膚自身的水分,導致皮膚更加乾燥。一般來說,面膜的建議敷用時間為 15-20 分鐘,敷完後應立即進行後續的保養步驟。 

10. 天然成分一定比化學成分好:

雖然天然成分在護膚方面有很多優勢,但並非所有天然成分都適合所有人。有些天然成分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同時,許多化學合成成分經過科學驗證,具有良好的保濕效果和安全性。
選擇保濕產品時,不應盲目追求天然成分,而應根據自己的膚質和需求,選擇成分安全有效、適合自己的產品。

保濕錯誤迷思答案真相與建議
1. 保濕等於補水?補水只是第一步,必須搭配鎖水(如透明質酸、甘油)形成保護層,才能持久滋潤。
2. 油性皮膚不需要保濕?油肌常「外油內乾」,保濕可平衡油脂分泌,減少代償性出油。使用輕透型保濕品更佳。
3. 多喝水就能保濕?飲水有助皮膚屏障,但保濕效果有限,仍需外用保濕產品才能改善肌膚含水量。
4. 噴霧補水越多越好?過度噴霧反增經皮水分散失(TEWL),建議適度使用並即時鎖水。
5. 天然油脂比合成保濕劑好?部分合成成分(如神經醯胺)更能減少水分流失,選擇要以功效和配方為主。
6. 厚重乳霜更鎖水?過度封閉反阻角質代謝,連續使用厚霜反而降低天然保濕因子生成,需交替或調整質地。
7. 保濕產品立即見效才有效?角質層更新約 28 天,含天然保濕因子(NMF)的產品需持續使用 4 週以上,效果更穩定。
8. 保濕只需在乾燥季節或冬天?夏日陽光、空調、洗臉等因素也會流失水分,建議全年保濕,並依季節選用清爽或滋潤配方。
9. 面膜敷越久越保濕?敷膜建議 15–20 分鐘,過久恐反吸皮膚水分,敷後即刻進行後續保養。
10. 天然成分一定比化學成分好?天然不等於安全,部分易致敏;化學成分經科學驗證同樣可高效保濕,應依膚質與需求選擇。

圖片來源:Photo by CRYSTALWEED cannabis on Unsplash

日常如何保持皮膚滋潤?

7 步驟打造保濕水潤皮膚

日常保濕步驟對維持皮膚水分與屏障功能至關重要。從清潔、補水、鎖水到防曬,每一步驟都有其獨特作用。正確的清潔能溫和去除污垢,同時保留皮膚天然油脂;補水產品利用親水成分迅速補充水分;乳液或面霜則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有效鎖住水分,防止水分過快蒸發;最後加上防曬保護,防止紫外線損害皮膚細胞。

步驟 1:溫和清潔

溫和的清潔是保濕護理的第一步。使用不含刺激成分的潔面產品,可有效去除臉部污垢與多餘油脂,同時避免破壞皮膚天然屏障。清潔時應選擇溫熱水,以免過熱導致皮膚水分流失與紅腫現象。

步驟 2:即時補水

化妝水能迅速將外界水分引入皮膚內部,並為後續鎖水環節打下基礎。洗臉後 60 秒內使用化妝水,此時角質層滲透率最高,並提升後續保養品吸收率

步驟 3:使用精華液

精華液能修復乾燥造成的微損傷。使皮膚即時感受水潤,更能增強皮膚對後續保濕產品的吸收效果。
依膚質選擇玻尿酸分子量:

  • 乾性肌:選擇小分子玻尿酸(低於 500 道爾頓)。滲透力強,能深入真皮層補充水分,增強保濕效果。
  • 油性肌:選擇大分子玻尿酸。讓玻尿酸能停留在皮膚表面,形成保濕膜,減少水分流失,同時避免過度滲透,深入毛孔引發問題。

步驟 4:乳液乳霜鎖水封層

根據皮膚類型選擇適合的保濕乳霜或乳液,來鎖住水分,可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有效鎖住先前吸收的水分,防止水分蒸發。乳液與乳霜需按環境濕度調整:

  • 濕度 > 70%:使用凝膠狀。
  • 濕度 < 50%:使用霜狀。

步驟 5:特殊護理

定期使用保濕面膜來深度補水和修護皮膚。每週 2 次使用含 B5 泛醇的面膜,連續使用數週後,角質層含水量能顯著提升。

步驟 6:日間防護

每天使用防曬霜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保濕後需搭配 SPF 30 以上防曬,紫外線防護可減少保濕成分光分解率。

步驟 7:睡前保濕

睡前使用更豐富的保濕霜,來幫助皮膚在睡眠中進行修復。

建立日常習慣,皮膚自然保濕

除了依循科學的保濕步驟外,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從居家環境調節、飲水習慣、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到減少過度清潔、選對產品、定期皮膚檢查及壓力管理——都直接影響皮膚屏障的修復與維持。

這些習慣相輔相成,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續補充皮膚所需水分,防止環境與生活節奏帶來的皮膚乾燥與敏感。通過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不僅能有效改善現有的皮膚問題,更可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乾燥狀況,達到內外兼修的護膚效果。

黃金睡眠保濕法

充足睡眠讓皮膚在夜間得到充分修護,恢復彈性與光澤。晚上十點至凌晨兩點之間在熟睡狀態,最能提升夜間保濕因子的分泌量。

每日飲水公式

每日喝足且定時飲水,可維持皮膚的水分平衡,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排除體內毒素,從內部改善皮膚乾燥現象,達到由內而外的保濕效果。不僅有助於皮膚恢復自然光澤,也能整體提升身體健康狀態。
每日飲水公式 = 每公斤體重 × 30-40 c.c.

保持室內適宜濕度。加濕器使用守則

室內環境濕度,直接影響皮膚表層水分維持。用加濕器或在室內放置水盆,可在乾燥季節有效提升空氣濕度,減少皮膚水分蒸發。
合適濕度能緩解因空調或暖氣引起乾燥,同時為皮膚提供更穩定環境,有助於減輕乾燥與敏感問題。尤其在冬季更加重要,因為室內外溫差較大,容易導致皮膚迅速失水。

蒸臉

蒸臉軟化角質層、打開毛孔的護膚方法,有助於清潔、促進血液循環和增強後續保養品吸收。每週安排蒸臉 1 次,蒸汽溫度控制 50°C 以下,保持 30 cm 距離,蒸 3-5 分鐘即可,過度蒸臉會破壞角質層。蒸臉後皮膚水分容易蒸發,立即使用保濕產品,防止乾燥並強化屏障。

均衡飲食攝取必需營養

均衡飲食為健康皮膚提供所需營養。攝取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必需脂肪酸能促進皮膚細胞再生與修復,改善因缺乏營養而導致的乾燥與老化。抗氧化食物如藍莓、綠葉蔬菜及堅果,有助於抵抗自由基損害;而 Omega-3 脂肪酸則有助於維護皮膚屏障功能。通過科學飲食,皮膚能從根本上獲得持久的保濕支持。

規律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適度運動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細胞營養供應與廢物排除。運動時出汗亦有助於排出毒素,使毛孔保持通透。運動後結合適當補水,能使皮膚迅速恢復水潤狀態,同時提高皮膚自我修復能力。

壓力管理技巧

心理壓力與睡眠不足均會影響內分泌,進而干擾皮膚新陳代謝與保濕功能。透過冥想、適度休閒及規律作息,能有效減輕壓力,促進身體與皮膚的自我修復。長期保持良好的休息習慣,有助於維持整體健康與皮膚持久水潤。

衣物材質選擇

棉質寢具因其優異的透氣性和吸濕性,比聚酯纖維更能減少夜間皮膚水分流失,改善睡眠舒適度和皮膚健康。

定期去角質

適當地去除死皮細胞,幫助保濕產品更好地滲透。

皮膚 5 大類型與保濕策略

快速判斷皮膚 5 大類型

皮膚大致可分為乾性、油性、混合性、中性與敏感性五大類型,各自對水分、油脂分泌及外界刺激的反應不同。透過觀察皮膚的光澤度、毛孔狀況及敏感反應,可初步判斷皮膚類型。掌握自身皮膚特點後,便能有針對性地調整保濕與護理策略,達到最佳護膚效果,並有效改善乾燥、油光或敏感等問題。

類型 1:乾性皮膚

定義:乾性皮膚通常表現為緊繃、易脫屑及缺乏光澤。油脂分泌較少,使得皮膚在面對乾燥環境時容易失水,導致細紋及粗糙感。
特性

  • 洗臉後 1 小時內緊繃
  • 肉眼可見細小鱗屑
  • 毛孔細小不明顯

判斷方式:觀察是否皮膚經常感到緊繃,出現細微脫皮現象,以及觸摸時是否感覺乾燥。使用油脂吸附紙按壓 T 字部位,3 小時後仍無油光即屬乾性肌。

類型 2:油性皮膚

定義:油性皮膚常見油光、毛孔粗大及痘痘頻發。主要是過多皮脂分泌,常出現光澤感。

特性

  • 午後明顯油光
  • 毛孔呈橢圓形擴張
  • 易形成黑頭粉刺

判斷方式:觀察 T 字部位是否持續油膩、毛孔是否明顯以及痘痘是否反覆出現,是判斷油性皮膚的重要依據。

類型 3:混合性皮膚

定義:混合性皮膚兼具乾性與油性特徵,通常 T 字部位油膩(額頭、鼻子和下巴),而臉頰或其他區域較乾。

特性

  • 鼻翼毛孔粗大但臉頰乾燥
  • 季節變化時容易脫皮又出油

判斷方式:觀察臉部不同區域的油光分布與觸感差異,可初步判定是否為混合性皮膚。
 

類型 4:中性皮膚

定義:中性皮膚水油平衡、毛孔細緻且膚質穩定。此類皮膚長期維持自然光澤,少見極端乾燥或油膩現象。

特性

  • 毛孔細緻但可見
  • 觸感柔滑不黏膩
  • 換季時偶發輕微乾燥

判斷方式:判斷方法在於觀察皮膚,是否全天保持舒適、觸感柔滑且光澤均勻。

類型 5:敏感性皮膚

定義:敏感性皮膚對環境及護膚品,有刺激性成分反應強烈,常表現為泛紅、紅腫、刺痛及瘙癢。

特性

  • 使用普通保養品易刺痛
  • 遇熱易泛紅
  • 可見微血管擴張

判斷方式:判斷方法包括在更換產品或氣候變化時,皮膚是否容易出現紅斑、刺痛及持續微炎症狀。

(圖片來源: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5 大皮膚類型專屬保濕策略

根據不同皮膚類型,保濕護理的重點各有側重。乾性皮膚需著重於高效補水及厚重鎖水;油性皮膚則適合選用輕盈不堵塞毛孔的產品;混合性皮膚則需針對不同臉部區域分別護理;中性皮膚以維持水油平衡為主;而敏感性皮膚則強調低刺激與溫和修復。通過針對性護理,不僅能改善各類皮膚的特殊需求,還能使保濕產品發揮最大效用,達到持久水潤與健康的皮膚狀態。

類型 1:乾性皮膚保濕策略

乾性皮膚需要強力補水和鎖水,選擇豐富的保濕霜和精華液,並避免過度洗滌。選用含高濃度透明質酸及神經醯胺的產品,搭配油脂較豐富的面霜,從而形成厚重的保護膜以防止水分流失。

三階段護理法:

  1. 即時補水:使用小分子玻尿酸滲透角質層
  2. 修復屏障:含 3:1:1 比例的神經醯胺/膽固醇/脂肪酸複合物
  3. 長效封閉:晚間使用含礦物油的膏狀產品

 
類型 2:油性皮膚保濕策略

油性皮膚需要控油和輕度保濕,選擇輕盈的保濕產品,應著重於輕薄與水油平衡。建議選用水基質地、無油配方的保濕產品,既能迅速補充水分,又不會加重油脂負擔。並避免引發痘痘或堵塞毛孔。

 
雙向調控原則

  • 使用含鋅 PCA 成分,減少皮脂分泌。
  • 搭配多孔性矽靈吸附多餘油脂,同時允許水分穿透。
  • 選擇凝膠質地,含菸鹼醯胺成分,調節皮脂腺活性。

類型 3:混合性皮膚保濕策略

混合性皮膚需要根據不同區域,選擇適合保濕產品,T 字區易出油,宜使用控油且質地輕薄的保濕產品;而臉頰部位較乾,需使用較濃稠的滋潤產品加強鎖水。針對性護理,可有效平衡各部位的水油狀態,達到既不堵塞毛孔又能改善乾燥細紋的雙重效果。

分區護理技術

  • T 區使用含水楊酸的清爽乳液
  • U 區厚敷含乳木果油的修復霜
  • 全臉使用含海藻糖的噴霧調節水油 

類型 4:中性皮膚保濕策略

中性皮膚需要均衡的保濕,選擇適合的保濕產品來維持皮膚的平衡狀態。以維持現有水油平衡為主,需適度補水與輕度鎖水。定期使用輕質乳液搭配日常清潔,可保持皮膚光澤與柔嫩,同時避免環境因素的過度干擾。


維持性策略

  • 晨間使用含抗氧化劑(維他命 E)的乳液
  • 夜間補充含胜肽的輕乳霜
  • 每週 1 次使用酵素潔顏粉,去除老廢角質

類型 5:敏感性皮膚保濕策略

敏感性皮膚需要優先選擇,無香料和低過敏性的保濕產品。敏感性皮膚保濕,需著重溫和修復,避免使用刺激性成分。選用產品時應避開香料、酒精等易致敏成分,並以透明質酸等溫和補水成分為主,搭配鎖水修復配方,有效保護脆弱屏障。同時舒緩因外界刺激引起的紅腫與刺痛,使皮膚逐步恢復穩定狀態。


極簡方案

  1. 選擇 pH 5.5-6.0 的無香精產品
  2. 含有紅沒藥醇與4-叔丁基環己醇的神經鎮靜配方,調節皮膚敏感度。
  3. 避免使用滲透促進劑(如酒精、PEG),降低刺激反應率。

(圖片來源:Photo by Poko Skincare on Unsplash

保濕成分小教室:濕潤性與封閉性

保濕成分各有優勢,通常會依產品定位,與不同使用對象,做出相應調整。潤濕性保濕成分,能迅速緩解皮膚缺水狀態,但單獨使用時,可能無法長期維持水分。因此往往與封閉性保濕成分搭配,以形成持久保濕效果。

1. 潤濕性保濕成分

潤濕性保濕成分,是指能夠從周圍環境中(包括空氣中的濕氣和皮膚深層的水分)吸收水分,並將其保持在皮膚角質層的物質。它們就像吸水海綿一樣,幫助皮膚抓住水分,維持皮膚的濕潤狀態。

常見的潤濕性保濕成分包括:

  • 玻尿酸:廣泛應用於各類保濕產品中,能夠吸收大量水分,提供持久的保濕效果。分子結構能吸附數倍於自身重量的水分,如 1 公克玻尿酸可吸附 6 公升水。
    通常會分成三種分子量(大分子表皮保水、中分子促進修復、小分子深層滲透)
  • 甘油:常見於保濕霜和精華液中。親水性強,能迅速吸水和保留水分,並將其帶到皮膚表層穩定皮膚水分,提升皮膚柔軟度。濃度 5-10% 時最佳,過高反而吸走角質層水分
    尿素:天然存在於皮膚中的保濕因子,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軟化角質的作用。 適量的尿素可以幫助改善皮膚乾燥和粗糙的問題,有助於修復受損屏障。通常 10% 尿素濃度,可軟化角質,同時保濕。
  • PCA :天然保濕因子成分,比甘油保濕力更強。
  • 山梨糖醇:是一種多元醇,具有良好吸收水分,並提供持久的保濕效果。可以幫助皮膚保持水分。它也常用於食品和藥品中。
  • 丙二醇:作為一種常見溶劑與保濕劑,能改善產品質地,並增加皮膚的水潤感。

2. 封閉性保濕成分(Occlusives

封閉性保濕成分能夠形成物理屏障,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性薄膜,防止水分流失,幫助皮膚鎖住水分。

常見的封閉性保濕成分包括:

  • 凡士林:歷史悠久的封閉劑,具有極佳的鎖水效果,減少水分流失達 99%,但透氧性差。較適用於極乾性皮膚,能夠形成密封的屏障,防止水分蒸發。
  • 神經醯胺:模擬細胞間脂質作為角質層中重要的脂質組分,能重建皮膚屏障,皮膚修復磚牆結構,防止水分流失。
  • 角鯊烷:與皮脂相容性最佳,輕質且易吸收,不僅具備鎖水效果,還能提供抗氧化保護。適合敏感肌族群使用。
  • 植物油:如荷荷巴油、橄欖油、乳木果油、椰子油…等,含有豐富的脂肪酸,可以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薄膜,幫助鎖住水分,同時還能提供滋養和抗氧化的作用。不同植物油的質地和功效也不一樣。
  • 礦物油:常見於保濕霜和潤膚露中,能夠形成物理屏障鎖住水分。礦物油與凡士林類似,也是一種有效的封閉劑,能夠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減少水分蒸發。它性質穩定,不易引起刺激。
  • 蜂蠟:是一種天然蠟,可以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形成自然屏障,幫助鎖住水分並保護皮膚,還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作用。
  • 矽靈:一種合成聚合物,常用於護膚品中作為封閉劑。柔滑且不油膩,可以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透氣的保護膜,鎖住水分,同時改善產品觸感。

保濕產品選擇指南

選擇適合自己皮膚的保濕保養品,首先需瞭解各類產品的作用機制與使用場景。不同產品如化妝水、精華液、安瓶、精華油、面膜及乳液/乳霜,各自針對皮膚補水、鎖水或修復需求設計。

根據產品配方、質地及使用方式,消費者應結合自身膚質狀態,與生活環境做出合理選擇,以達到最佳保濕效果。建議挑選產品,要注重成分安全性、臨床驗證及皮膚適應性,並考慮季節性與日常護理流程。

保濕潤膚水(化妝水)

保濕潤膚水(化妝水)是保養的第一步,能夠幫助清除清潔劑殘留的成分,並為後續的保養步驟做好準備。化妝水可促進後續產品吸收效果,並在短時間內提升皮膚水潤度。含有保濕成分的化妝水,如玫瑰水或蘆薈水,可以幫助平衡皮膚的 pH 值並提供初步的保濕效果。
保濕潤膚水通常用於清潔後調理皮膚,能迅速平衡皮膚 pH 值並初步補水。此類產品質地多為清爽型,含有親水性保濕劑與輕微抗氧化成分,適用於各種膚質;對於油性或混合性皮膚,選擇不含酒精與刺激性成分的化妝水,可避免造成皮膚負擔;乾性肌則可選用較豐富的保濕配方。使用化妝水

  • 作用層次:角質層表面至顆粒層
  • 關鍵成分:小分子多元醇(丁二醇、戊二醇)
  • 使用時機:清潔後 60 秒內。

保濕精華液

保濕精華液是高濃度的活性成分,能夠深入皮膚提供持久的保濕效果。選擇含有透明質酸、甘油等潤濕成分的精華液,可以幫助吸收和保留水分,維持皮膚的濕潤狀態。精華液的高效配方有助於持續提升皮膚水分含量,並在長期使用下促進皮膚彈性與光澤。選購時需注意產品配方及臨床驗證,確保安全與效果。

  • 濃度標準:玻尿酸 > 0.5%、泛醇 > 3%
  • 劑型優勢:分子量 < 500 道爾頓。

保濕精華液含有高濃度有效成分,如透明質酸、泛醇等,專注於深層補水與修復。質地通常輕薄易吸收,適合在化妝水後使用,能迅速滲透至真皮層,改善乾燥狀況。

保濕安瓶

保濕安瓶通常是高濃度的精華液,需要在晚上使用,以幫助皮膚在睡眠中進行修復和再生。選擇含有抗氧化成分的安瓶,可以幫助保護皮膚免受環境的傷害,並提供持久的保濕效果。
保濕安瓶通常為高濃縮、單次使用包裝,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強效補水與修復,適合急救狀態或季節交替時使用。其成分多以高效保濕劑與抗氧化物為主,針對性修復受損皮膚屏障。安瓶的使用方式靈活,可作為面膜或單獨精華使用,對於乾燥、敏感皮膚尤為適合。

  • 高濃度設計:活性成分達日常精華的 5-10 倍
  • 使用限制:連續使用 ≤ 14 天,避免角質過度水合

保濕精華油

保濕精華油能夠提供持久的保濕效果,並形成自然的屏障鎖住水分。選擇含有椰子油、橄欖油等成分的精華油,可以幫助維持皮膚的自然屏障,並提供持久的保濕效果。

保濕精華油以植物油或合成油為基底,結合多種保濕與修復成分,適合在精華液後使用以加強鎖水效果。其油脂能迅速形成保護膜,防止水分蒸發,同時提供營養與抗氧化保護。選用時應注意產品油質輕薄、不致痘,適合各類皮膚特別是乾性與成熟肌。

  • 黃金比例:揮發性矽靈:植物油=3:7
  • 適用時機:環境濕度<40%時替代乳霜

保濕面膜

保濕面膜是深度補水和修護的重要工具,可以提供強效的保濕和滋養。選擇含有透明質酸、甘油等成分的面膜,可以幫助吸收和保留水分,維持皮膚的濕潤狀態。
保濕面膜以高濃度保濕成分為主,能在短時間內集中補充皮膚水分。常見形式包括貼片式與撕拉式,適用於皮膚急需提亮與修復時使用。產品選擇上應考慮個人膚質與敏感程度,確保舒適且無刺激。 

  • 最佳頻率:每週 2 次,每次 ≤ 15 分鐘
  • 增效用法:面膜搭配導入儀,吸收率提升。
  • 臨床測試:片狀面膜即時保濕效果,比霜狀高

保濕乳液乳霜

保濕乳液和乳霜是鎖住水分的關鍵步驟,能夠形成物理屏障防止水分流失。選擇適合自己皮膚類型的乳液或乳霜,並確保含有潤濕和鎖水成分,如凡士林、礦物油等,可以幫助維持皮膚的濕潤狀態。
保濕乳液或乳霜是日常護理中最後一環,主要功能在於長效鎖水與修復皮膚屏障。根據膚質不同,乾性皮膚可選用較濃稠的乳霜,而油性皮膚則適合輕盈乳液。
這類產品常含有多種保濕成分及抗氧化劑,能持續改善皮膚乾燥、細紋及敏感問題,並提供額外保護以抵禦外界環境侵襲。定期使用可使皮膚維持柔嫩與光澤。

  • 劑型選擇:
    • 乳液:油相含量 20-30%(適合濕熱氣候)
    • 乳霜:油相含量 40-60%(適合乾冷環境)
  • 塗抹技巧:按毛孔方向單向推抹,提升吸收率。

建立皮膚保養第一道防線:從科學保濕著手

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承受著外界各種刺激與壓力,而保濕可說是皮膚保養的第一道防線。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持久保濕、透亮無瑕的皮膚。無論是乾燥的冬季,還是炎熱的夏季,適當的保濕都能幫助皮膚維持水分平衡,預防乾燥與脫皮。

選擇適合自己膚質的保濕產品,是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了解膚質是乾性、油性、混合、中性或敏感肌,從中選出最適合的保濕成分與劑型;再堅持早晚保養、定期深層面膜與補水儀器的輔助,建立良好的保養習慣。

持續的保濕護理能夠增強皮膚屏障功能,降低外界刺激對皮膚的影響。透過本文所整理的保濕原理、日常步驟與生活習慣,你就是自己最好的皮膚管理師!讓每一次護膚都成為與皮膚對話儀式,共同實現健康水潤的美好願景。​若你想要解決更深層皮膚乾燥問題,請尋找專業的皮膚專科醫師群,為你量身訂製出最合適的修復與保濕個人化方案,守護皮膚的健康與美麗。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Bravo, B., Correia, P., Gonçalves Junior, J. E., Sant’Anna, B., & Kerob, D. (2022). Benefits of topical hyaluronic acid for skin quality and signs of skin aging: From literature review to clinical evidence. Dermatologic therapy, 35(12), e15903. https://doi.org/10.1111/dth.15903

參考資料 2:InformedHealth.org [Internet]. Cologne, Germany: Institute for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 Health Care (IQWiG); 2006-. In brief: How does skin work? [Updated 2022 Apr 5].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79255/

參考資料 3:Aging changes in skin

參考資料 4:Thornton M. J. (2013). Estrogens and aging skin. Dermato-endocrinology, 5(2), 264–270. https://doi.org/10.4161/derm.23872

參考資料 5:Purnamawati, S., Indrastuti, N., Danarti, R., & Saefudin, T. (2017). The Role of Moisturizers in Addressing Various Kinds of Dermatitis: A Review. Clinical medicine & research, 15(3-4), 75–87. https://doi.org/10.3121/cmr.2017.1363

參考資料 6:Seol, J. E., Cho, G. J., Jang, S. H., Ahn, S. W., Hong, S. M., Park, S. H., & Kim, H. (2024). Effect of Amount of Daily Water Intake and Use of Moisturizer on Skin Barrier Function in Healthy Female Participants. Annals of dermatology, 36(3), 145–150. https://doi.org/10.5021/ad.23.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