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害怕看牙醫,更害怕牙痛!俗話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為什麼牙齒會突然開始疼痛?當下沒辦法立刻就醫,有什麼立即止痛的方法?又會不會是智齒探出頭`來的訊號?
根據研究指出,每十個人就有三個人患有蛀牙卻不自知,若拖延治療和就診的時機,蛀牙問題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惡化,讓看牙這件事變得更加痛苦。因此,本文將帶你快速認識牙痛的原因以及智齒痛的成因和處理方法,再加上牙醫師力推的快速牙痛緩解小撇步,牙疼懶人包一次掌握!
牙痛的原因
牙髓炎
牙髓位於牙齒最核心的部分,由神經、血管、淋巴等軟組織構成,負責供給牙齒營養。當蛀牙、牙周病或牙齒斷裂時,細菌就會入侵牙髓,造成牙髓的神經發炎,產生疼痛的感受。
牙髓炎又分成急性牙髓炎與慢性牙髓炎。前者是在無外界刺激下,牙齒自發性的出現劇烈疼痛,並伴隨臉部外觀的腫脹。後者則是症狀較輕微,經常被忽略,嚴重起來卻會像蜂窩性組織炎那般嚴重。牙髓炎抽痛的感受很強烈,通常在晚上特別劇烈。疼痛時間從一至十天不等,甚至有患者連續痛上一個月。
牙齦發炎
由於牙菌斑或牙結石引發的牙齦處發炎,會有刷牙時流血、牙齦明顯疼痛或紅腫,甚至長出膿包等症狀。通常會在按壓、牙齦碰到食物時感到疼痛,刷牙或使用牙線時會流血。在比較嚴重的牙齦發炎案例中,患者也會出現喉嚨疼痛或喉嚨處淋巴結腫大等狀況。
牙齦發炎的原因很多,口腔衛生不佳、沒有規律的清潔牙齒是主因。在青春期等賀爾蒙突現變化的時候,或是受到病毒與疾病的侵襲,也會造成牙齦發炎。
牙周病
如果你用手壓牙齒會感到疼痛,這很可能是口腔對你發出的警訊。這個警訊,包含嚴重的蛀牙問題或牙周病。牙周病與蛀牙不同,蛀牙是指牙齒表面遭細菌侵蝕而出現的洞,牙周病則是牙齦和牙周組織受損的慢性病,最明顯的症狀是牙齦紅腫、出血和口臭。
智齒痛
智齒萌發時,多數人會在口腔後半部或下巴後半部附近出現疼痛,並且萌發位置會伴隨著牙齦腫脹。這種狀況,代表著智齒快要長出來,或者已經冒出頭了。
長智齒帶來的疼痛相當令人不快,有時也會伴隨著持續的頭痛。由於多數情況下,智齒疼痛也暗示著附近牙區未正確清潔,正在出現牙齒發炎的問題,切記千萬不能拖延。
儘管,許多人聽到拔智齒就害怕,積極面對才是最好的選擇。以專業拔智齒診所著稱的台北爵世牙醫,是許多患者心中的首選。該診所獨創的微創智齒手術,不但能處理多數智齒問題,連困難智齒都能輕鬆解決。

(圖片來源:Photo by A.Rahmat MN on Unsplash)
認識智齒痛
智齒痛原因 | 冠周炎 | 牙齦發炎 | 生長空間不足 |
智齒痛主要症狀 | 牙肉腫痛、疼痛 | 疼痛、紅腫、口臭 | 悶痛、壓迫感 |
智齒痛病灶位置 | 智齒周圍牙齦組織 | 智齒鄰近牙齦組織,範圍比冠周炎更大 | 與智齒並排的牙齒 |
智齒痛疼痛程度 | 高 | 高 | 中 |
發炎導致智齒痛
長智齒為什麼會痛?發炎是最主要的原因,最常見的是智齒冠周炎和牙齦發炎。若確定是智齒冠周炎,代表智齒已經處在急性發炎的狀態,當下無法進行拔除手術,因很容易使感染擴散,拔牙後的傷口也不易癒合。智齒冠周炎會直接導致牙肉的腫痛,非常的不舒服。
除了智齒本身的發炎,在沒有正確清潔的情況下,也會讓智齒周圍的牙齦組織跟著遭受細菌攻擊,出現疼痛、紅腫及口臭等問題。
生長空間不足導致智齒痛
智齒是較後來長出的牙齒,也因此,智齒萌發時經常擠壓到鄰近的牙齒,造成排列空間異常。在空間不足的情況下,牙齒之間互相擠壓也會造成持續性的疼痛。
此外,在智齒逐漸萌發的過程中,也會因生長不完全,與鄰近牙齒形成一個口袋的空間。若沒有好好注意牙齒清潔,就很容易有食物殘渣掉入,讓牙菌斑進一步堆積。
智齒與拔除時機
智齒的定義與位置
智齒是口腔中最靠後的第三大臼齒,通常在17至25歲間長出。由於位置位於牙弓的最末端,空間不足時,智齒可能會斜長、橫長或部分萌出,造成清潔困難與牙齦發炎的風險。
智齒的生長型態
智齒的萌發方式因人而異,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 正常萌發:牙齒垂直長出並咬合良好,可正常參與咀嚼功能。
- 部分萌發:智齒僅有部分牙冠露出,剩餘部分被牙齦覆蓋,容易堆積食物殘渣與細菌。
- 阻生智齒:牙齒被骨頭或牙齦阻擋而無法完全長出,可能向前、向後或橫向生長。
- 異位萌發:智齒長在異常位置,甚至朝牙根或頰側生長,對鄰牙造成壓迫與損害。
不同的生長型態會影響智齒是否需要拔除,牙醫師會依據X光影像及口腔健康狀況判斷。

(圖片來源:Photo by Ozkan Guner on Unsplash)
你長智齒了嗎?三招快速檢查
評估需不需要看牙醫
評估智齒痛的三個簡單方法,分別是:牙齦感到腫脹、智齒周圍部位疼痛、生長處的牙齦打開。
由於第三大臼齒的成長會擠壓到第二大臼齒,神經受到壓迫,連帶下巴、眼睛和耳朵都會感到疼痛。
生長處的牙齦打開,指的是在智齒生長時,上方的牙齦會打開並往後退縮,智齒會先露出一部分,完整的牙冠才會長出來。只要拿起鏡子稍微看一下,口腔後方是否出現小小的白點?看起來是不是有點紅腫?開始生長智齒的位置,通常會有腫脹發炎、刺痛的感覺。
拔智齒手術的費用和需要時間
若在接受評估後,需要進行手術拔除智齒,則手術費用被列在全民健康保險的給付項目內。患者只需負擔掛號費即可,額外的自費項目,如膠原蛋白的填補和舒眠麻醉,才需另行支付相關費用。
然而,若是較困難的智齒拔除,例如阻生智齒(例如水平智齒、埋伏智齒),在需要使用特殊診斷工具或複雜手術步驟的情況下,就會需要額外支付。在醫院選擇上,選擇越高階的牙醫診所,享受越高級的舒適環境,也可能會產生額外的費用。
推薦拔智齒診所
許多人一想到拔智齒就害怕,網友或身邊親友的經驗,常常讓人感到「拔智齒很痛」、「術後復原很辛苦」等等,但事實上,只要找對專業醫療,拔除智齒並不可怕。台北爵世牙醫每年處理四百顆以上的問題智齒,更專精於困難的水平智齒。為了減輕患者的不適,特別採用微小鑽針將智齒切成小片挑出,避免用傳統的敲擊方法,術後腫脹程度較低、復原狀況也更良好。
拔智齒要找哪種專科醫師?
拔智齒屬於口腔外科手術,尤其是阻生智齒或靠近神經的情況,建議找口腔外科專科醫師處理,風險較低、術後恢復也更穩定。一般牙醫也能處理簡單的智齒,但面對位置特殊或角度複雜的牙齒,專科醫師的經驗與設備能大幅降低併發症機率。
怎麼判斷牙醫經驗夠不夠?
可以先詢問牙醫過往的拔智齒經驗、是否有處理過相似的案例,並觀察醫師對X光片的解說是否清楚、完整。若醫師能主動說明手術流程、風險與術後照護細節,代表專業度高,也更值得信任。
智齒痛的術後照護重點
拔牙後怎麼減少腫脹與疼痛?
術後 24 小時內建議冰敷,能減少腫脹與出血,之後則改為溫熱敷促進血液循環。遵照醫囑服用止痛藥與消炎藥,並避免用舌頭或手觸碰傷口,讓傷口自然癒合。
飲食、清潔與休息該注意什麼?
剛拔牙後的 24 小時內避免刷傷口周圍,改用漱口水輕輕清潔。飲食應選擇溫涼、柔軟的食物,避免辛辣、過硬或過燙食物刺激傷口。保持充足睡眠與休息,有助於加快復原速度。
智齒痛常見問題Q&A
拔智齒後多久能恢復正常?
一般拔除單顆智齒,輕微腫脹與疼痛約 3~5 天會緩解,多數人在一週內可恢復正常生活;若是阻生或複雜拔除,恢復期可能拉長至兩週,視個人體質與術後照護情況而定。
如果不拔智齒會有什麼後果?
不拔的智齒可能持續引發牙齦炎、牙齒移位或鄰牙蛀牙,甚至影響咬合與臉型。有些智齒長歪或半萌出,容易藏汙納垢,造成反覆發炎與口臭,因此若醫師評估有風險,應及早處理。

(圖片來源:Photo by Caroline LM on Unsplash)
快速緩解牙痛和智齒痛的方法
五個小撇步
不論是蛀牙的疼痛或與智齒有關的疼痛,在無法立即求診的情況下,以下五招可以快速減輕疼痛,也是牙醫師推薦的減輕疼痛方法:
- 吃止痛藥:根據權威性研究,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布洛芬,能夠有效用來緩解牙痛,在一般藥房即可買到。然而,這僅限於沒有感染擴散、症狀輕微的牙齒問題,若有牙痛的症狀,仍需盡速求診並諮詢醫生建議。
- 避免使用患部咬合:牙痛時,第一個要做的就是避免使用患部進行咬合,不要再對牙痛的地方施加壓力或刺激。
- 進行口腔清潔:多數牙痛是源於細菌發炎,加強口腔清潔能有效緩解。最好搭配使用牙線,快速清潔牙齒表面的食物殘渣與牙菌斑。
- 冰敷但不過度:牙痛時,建議使用毛巾包覆冰塊,冰敷五到十分鐘,休息二十分鐘後再冰敷一次,最多可重複三到四次。根據新聞報導,有些人會在牙痛時含冰塊,然而,這是絕對不建議的做法,反而會讓牙痛更嚴重。
- 鹽水漱口:鹽水漱口可以暫時舒緩疼痛,並非治療的方法,主要原理仍然在於清除口腔內的細菌。
為什麼總是在半夜特別痛
曾經飽受牙痛之苦或正遭遇智齒痛的人,或許都會有這樣的問題:為什麼總是在入夜之後,牙痛的感覺特別強烈?夜裡牙痛的原因,主要和睡姿有關,躺著會導致更多的血流到頭部,對敏感區域造成額外的壓力,尤其是對於牙齒神經線。
此外,也由於夜晚較安靜、無其他事物讓人分心,讓我們更能感受到身體上的不適。無意識磨牙也是可能的原因,情況嚴重的話,也需要接受積極治療。
切莫小看智齒痛,牙齒發炎要鎖定專業牙醫
沒有人喜歡牙痛,但若拖延不處理,後續的麻煩只會更大。不論是蛀牙、牙周病,或者是智齒萌生的智齒痛、發炎紅腫或擠壓痛,只要接受專業治療,都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
台北爵世牙醫是讓人信賴的專業牙科診所,主打安全、微創、快速,用最小的傷口處理患者最大的麻煩。在接受評估後,若無立即地拔除需求,也能提供最專業的問診和長期回診評估,控制智齒帶來的疼痛與風險。告別惱人智齒與牙痛問題,透過專業醫療與良好的清潔習慣,不讓反覆牙疼影響你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1:
Bds, A. r. S. (1994, December). Symptoms from Impacted Wisdom Teeth. Science Direc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266435694900299
參考資料2:
Dodson, T. B., & Susarla, S. M. (2010, April). Impacted Wisdom Teeth.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290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