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減肥、堅持不碰澱粉,體重剛開始掉得很快,卻很快卡關,甚至開始掉頭髮、月經不來、沒精神?
近年健身圈流行起一種新方法——碳水循環飲食法,不只幫你突破減脂停滯期,還能保留肌肉、不用天天挨餓,效果比你想像得更聰明、彈性。
這篇文章會帶你快速掌握這套飲食策略,包括什麼是碳水循環飲食法、怎麼操作、怎麼安排高中低碳日、以及你是否適合。
帶你認識碳水循環飲食法
什麼是碳水循環飲食法?為什麼能幫助減脂不掉肌?
碳水循環飲食法(Carb Cycling)是一種飲食策略,主要是把一週分成三個日子,分別是高碳日、中碳日和低碳日,每個日子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都不同。
1. 高碳日:你可放心吃澱粉,在這些日子裡,你🉑攝取較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
2. 中碳日:適量吃澱粉,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會明顯降低。
3. 低碳日:只能吃少量的澱粉,這些日子的目的是幫助脂肪的燃燒。
常見於健身族群與減脂卡關者使用。
透過調整每日碳水攝取量,這種方法能幫助維持代謝、補充能量來源,同時在低碳日刺激脂肪燃燒。
簡單來說,就是在該吃碳水的時候補充、該減碳時精準控制,達到減脂不掉肌的目標。
圖片來源 : Freepik
生酮?低碳?搞懂碳循環飲食法的不同之處
生酮飲食:幾乎完全不攝取碳水,迫使身體進入酮態燃脂。
低碳飲食:每日固定降低碳水攝取量,但彈性低。
碳水循環飲食:在不同日子依照運動量或代謝需求靈活調整碳水,既有彈性又能兼顧代謝。
飲食法 | 原則 | 碳水攝取量 | 飲食彈性 | 適合對象 | 可能缺點 |
生酮飲食 | 幾乎完全不吃碳水,以脂肪為主要能量來源,進入酮態 | 每日碳水少於 總熱量 5~10% (約 20~50g) | 低 | 想短期快速減脂者、有嚴格控糖需求者 | 難以長期執行,易有酮流感、便秘等副作用 |
低碳飲食 | 長期穩定地限制碳水攝取 | 每日碳水約占 總熱量 10~25% | 中 | 一般減重族群、不常運動者 | 易陷入飲食疲乏,代謝可能逐漸降低 |
碳水循環飲食 | 根據運動量與目標彈性調整高、中、低碳日 | 每日碳水攝取不固定(高碳日可至 總熱量 50~60%) | 高 | 健身族群、減脂遇到瓶頸者、想保持肌肉量者 | 安排複雜、需要計算與規劃、初學者較難上手 |
💡 延伸閱讀:低碳飲食懶人包!從食物選擇到每日碳水比例,一次搞懂怎麼吃最有效!
圖片來源 : Freepik
碳水化合物怎麼分類?簡單 vs. 複雜碳水差在哪?
簡單 vs. 複雜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依結構與吸收速度可分為以下兩類,對身體代謝影響截然不同:
「簡單碳水」是由一到兩個糖分子組成,吸收速度快,常見於加工食品。
「複雜碳水」則由多個糖分子組成,消化較慢、飽足感高,通常來自天然原型食物。
類型 | 常見食物 | 結構特性 | 吸收速度 | 對血糖影響 | 飽足感 |
簡單碳水 | 糖果、白飯、果汁、含糖飲料 | 結構簡單(單糖、雙糖) | 快 | 容易造成血糖急升急降 | 低,容易餓 |
複雜碳水 | 糙米、地瓜、豆類、燕麥、全麥麵包 | 多糖結構,含膳食纖維 | 慢 | 血糖波動較小,能穩定能量供應 | 高,飽足感強 |
圖片來源 : Pexels & Unsplash
💡 延伸閱讀:無糖飲食全攻略:能吃什麼?該避開哪些?如何開始?一次搞懂!
為什麼碳水不是減肥的敵人?
碳水其實是身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尤其對於進行重訓或高強度運動後的肌肉修復與肝醣補充更是不可或缺。
許多人誤以為碳水會導致脂肪堆積,但其實只要在正確的時間點攝取、並選擇低加工、高纖維的碳水來源,例如地瓜、糙米、燕麥等,不僅不會妨礙減脂,反而有助促進脂肪代謝、穩定荷爾蒙分泌,還能提升整體運動表現與身體恢復效率。
圖片來源 : Freepik
不想爆卡?吃對這些『好碳水』才是關鍵
在碳水循環飲食中,選對碳水很重要。
所謂「好的碳水」通常指的是天然、未經高度加工、富含膳食纖維與營養素的碳水化合物。
以下是建議優先選擇的種類:
✅ 根莖類澱粉:地瓜、南瓜、馬鈴薯、芋頭、山藥(富含膳食纖維與礦物質)
✅ 全穀類與雜糧:糙米、燕麥、藜麥、全麥麵包(取代白飯、白吐司)
✅ 豆類:紅豆、綠豆、鷹嘴豆(蛋白質與碳水兼具)
✅ 水果類:莓果類、奇異果、蘋果、香蕉(建議整顆吃,避免果汁)
✅ 根莖類澱粉 (富含膳食纖維與礦物質) | ✅ 全穀類與雜糧 (取代白飯、 白吐司) | ✅ 豆類 (蛋白質與碳水兼具) | ✅ 水果類 (建議整顆吃, 避免果汁) |
地瓜、南瓜、馬鈴薯、芋頭、山藥 | 糙米、燕麥、藜麥、小米、全麥麵包 | 紅豆、綠豆、鷹嘴豆 | 莓果類、奇異果、蘋果、香蕉 |
圖片來源 : Pexels & Canva
🚫 避免選擇的碳水來源:白飯、白麵、蛋糕、餅乾、含糖飲料、果醬、含糖穀片等精緻澱粉。
挑選「好碳水」,不僅能穩定血糖與能量,還能延長飽足感、減少暴食風險,是碳水循環飲食成功的關鍵之一。
一週碳水這樣配:高碳日、中碳日、低碳日怎麼吃最剛好?
✅ 高碳日(訓練日):碳水約占每日總熱量的 45~60%
建議將高碳日安排在進行重量訓練、間歇跑、飛輪等高強度運動的日子,目的是提供充足的能量來源以支持訓練表現,同時促進運動後的恢復與肌肉合成。
在這些日子中,攝取足量的碳水有助恢復肝醣的儲備,防止因長期低碳飲食而導致的新陳代謝減緩。
建議選擇如糙米、燕麥、地瓜、全麥麵包、水果等高品質碳水來源,搭配蛋白質與適量脂肪,有助提升訓練效率與身體機能。
圖片來源 : Pexels & Unplash & Freepik
✅ 中碳日(中強度訓練或活動日):碳水約占 26~44%
中碳日適合安排在活動量中等的日子,例如進行快走、瑜伽等非爆發型運動時。
碳水攝取介於高碳與休息日之間。
這樣的碳水攝取量能維持穩定的能量供應,同時避免碳水攝取過多轉化為脂肪儲存。
建議攝取來源以適量的全穀類、根莖類蔬菜為主,再搭配優質蛋白質與健康脂肪,有助控管總熱量並維持身體運作平衡,是碳循環中非常關鍵的一環。
✅ 低碳日(休息日):碳水少於 26%,主以蛋白質與脂肪為主
建議在完全休息或僅進行輕度活動的日子安排低碳日,透過降低碳水攝取,促使身體以脂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有助提升脂肪代謝效率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這類日子應以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為主要營養來源,例如雞肉、魚、雞蛋、酪梨、堅果與橄欖油,碳水則以非澱粉類蔬菜為主,提供足夠的纖維與微量營養素。
▶ 範例安排:
星期 | 運動強度 | 碳水量 |
一 | 重訓日 | 高碳 |
二 | 有氧 | 中碳 |
三 | 休息 | 低碳 |
四 | 重訓日 | 高碳 |
五 | 有氧 | 中碳 |
六 | 休息 | 低碳 |
日 | 重訓日 | 高碳 |
你適合碳水循環飲食法嗎?馬上來看看
✅ 適合這些人:
- 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如重訓、有氧交錯):這類人對能量需求波動較大,碳水循環能在訓練日前補充足夠肝醣,提升表現;訓練後安排低碳日,能促進脂肪代謝並維持肌肉量,是增肌減脂雙效法。
- 減脂遇到停滯期者:身體對長期單一飲食法容易適應,進入節能模式,導致減脂效果停滯。透過週期性調整碳水攝取,能重新刺激代謝與脂肪利用率,打破瓶頸。
- 長期低碳導致疲憊、代謝下降者:長時間低碳飲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與瘦體素分泌,造成情緒低落、易疲勞與代謝變慢。碳水循環中的高碳日有助於荷爾蒙平衡與能量補充,讓身體恢復活力與燃脂力。
圖片來源 : Pexels & Freepik
🚫 不適合這些人:
- 糖尿病、胰島素抗性患者:頻繁變動的碳水攝取容易造成血糖不穩,可能加重病情風險。
- 孕婦與哺乳中的媽媽:這類族群對營養與能量需求穩定性較高,建議採取更溫和、均衡的飲食方式。
- 飲食控制障礙、曾有暴食或節食行為者:週期性變動碳水攝取容易引發情緒性進食,不利於飲食穩定。
- 對血糖波動敏感者:例如低血糖症患者或對精緻糖類反應劇烈者,進行碳水循環可能出現頭暈、虛弱等副作用,建議在營養師監控下執行。
圖片來源 : Pexels
碳水循環飲食法常見問題Q&A
Q:碳循環真的有用嗎?
A:有越來越多研究支持碳水循環能提升代謝靈活性、促進脂肪利用與荷爾蒙平衡。但前提是你有正確安排碳水比例與配合運動。
Q:碳循環一定要搭配運動嗎?
A:碳循環飲食最好搭配運動進行,才能發揮最大效果。高碳日主要是為高強度訓練提供能量與幫助肌肉修復,低碳日則讓身體燃燒脂肪。如果不搭配運動,高碳日攝取的碳水容易轉為脂肪堆積。因此,碳循環與訓練安排密不可分,飲食與運動搭配,效果才能加乘。
Q:休息日怎麼吃?
A:休息日安排為低碳日,減少澱粉、增加蛋白質與健康脂肪,像是魚肉、雞蛋、酪梨、橄欖油搭配大量蔬菜,就是不錯的組合。
圖片來源 : Pexels & Freepik & Unsplash
碳水循環飲食法:打破「減重停滯期」的工具,但不是萬靈丹
碳水循環飲食法是一種適合有規律運動者或減脂遇到停滯期的人嘗試的策略,能透過高低碳日的切換調節代謝與能量利用,幫助打破減脂停滯期、改善疲勞與恢復運動表現。
不過,它並不是減肥的萬靈丹。
最重要的原則依然是:「攝取熱量 < 消耗熱量」,也就是創造熱量赤字,才是減脂的根本。
碳水循環只是眾多飲食方法之一,並不適合每個人,也不應過度神化或極端執行。
碳水循環飲食只是工具之一,關鍵還是在於:
- 是否能長期執行?
- 是否符合自己的生活作息與訓練安排?
- 是否能讓你吃得健康、穩定、沒壓力?
與其追求「最快瘦」,不如找到「最適合你」的方法。
如果你正在努力減脂,卻陷入卡關、沒力、情緒差的循環,也許可考慮碳水循環這個方法。
但記得,請先評估自身狀況,或與營養師討論,量身打造專屬飲食計劃。
減肥不是忍耐,而是一場理解自己、與身體合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