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惠國藥價若上路 藥價偏低地區恐限縮供應
美國總統川普提出的「最惠國藥價」(Most Favored Nation, MFN)行政命令,核心目標是讓美國尤其是Medicare涵蓋的住院用藥藥價,應比照已開發國家的最低價格,藉此大幅降低美國藥費並減輕民眾醫療支出負擔。川普表示,政策實施後,藥價將可下降30%至80%。根據美國藥物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估計,該政策可能將使製藥產業在未來十年損失高達1兆美元,對全球藥品市場造成深遠衝擊。
除了藥廠可能減少新藥研發投入,藥價偏低的的國家地區,也可能選擇退出市場或限縮供應量,進而引發藥品短缺風險。面對可能的藥品短缺風險,台灣政府應積極檢討現行健保藥價調查與國際比價機制,並制定配套政策,協助產業轉型。美國近期政策風向反覆,最惠國藥價政策的詳細執行辦法仍具不確定性,台灣需持續觀察國際變化,靈活應對。
健保藥品衝擊大 應加強學名藥推廣與認識
嘉義市藥師公會理事長林岫加表示,若川普政府提出的「最惠國藥價政策」正式上路,預估藥廠利潤將減少三成,對以健保為主的台灣藥品市場衝擊甚大。未來不僅可能出現原廠藥退出市場的狀況,更恐導致缺藥風險,影響民眾用藥權益。
林理事長指出,當務之急應是加強學名藥推廣與正確認識。學名藥在藥理、劑型與療效上皆等同於原廠藥,並符合國際GMP製造標準,品質穩定可期。全球多國皆普遍採用學名藥,唯獨台灣仍偏好原廠藥,對醫療永續發展構成挑戰。嘉義市藥師公會亦曾辦理「原廠藥的迷思」講座,獲得熱烈回響,顯示民眾對正確用藥知識的渴求。
罕併重症藥依賴原廠藥 台灣恐為優先退出市場
針對政策衝擊,「來一嗑藥學」廖藥師補充說明,美國若比照全球最低藥價,台灣因藥價偏低,恐成原廠藥商優先退出的市場之一,也可能導致新藥延後引進。儘管台灣學名藥在三高藥物與抗生素等領域已具實力,但如癌症標靶藥、罕病藥、胰島素與GLP-1注射劑等,仍依賴原廠供應。
廖藥師建議,政府應提出短中長期對策:短期保障藥品庫存穩定;中期檢討健保藥價合理性,避免民眾用藥中斷;長期則需投入資源培育本土生物製劑產業,強化國內藥品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