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家和
台灣氣喘盛行率高達將近10%,換算人數近200萬人,與糖尿病、高血壓相當,但民眾對氣喘的認知明顯遠低於其他重要慢性病。氣喘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是症狀從輕微到嚴重的差異非常大,加上國人對氣喘治療長期存在迷思,以為只需要在有症狀時使用緩解型吸入劑(短效擴張劑),導致氣喘控制率不佳。
目前統計顯示,台灣約5%的氣喘患者屬於嚴重型氣喘,若未能針對發炎根本問題處理,病情將越來越嚴重。國民健康署提出「咻、閉、久、哇」四字口訣,協助民眾辨識氣喘徵兆:「咻」代表咳嗽時出現咻咻叫的呼吸聲(wheezing);「閉」代表胸口有緊閉感;「久」代表久咳不癒的症狀;「哇」代表反覆感冒或呼吸道症狀反覆發作。早期警覺與正確就醫非常重要。
氣喘藥物治療方式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副秘書長、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資深主治醫師劉景隆指出,氣喘根本上是慢性發炎疾病,治療關鍵是針對源頭「抗發炎」。氣喘藥物主要分為兩類:控制性藥物(保養藥物)和緩解型藥物(救急藥品)。控制性藥物是最重要的,主要用於抗發炎,維持氣喘的長期穩定控制如吸入型類固醇。
緩解型藥物(如短效擴張劑)主要用於短時間解除症狀,但不能改善肺功能,也無法治療呼吸道慢性發炎的核心問題。長期依賴緩解型藥物反而會延誤病情,提高惡化風險。
針對嚴重型氣喘患者,還可以考慮加入生物製劑,能針對發炎因子進行精準控制。至於傳統口服類固醇若長期使用,易有骨質疏鬆、胃潰瘍或感染等健康風險,應評估降低使用率。生物製劑的使用需要專科醫師處方且不容易申請。
氣喘的階梯化治療策略
劉景隆醫師表示,氣喘治療相當複雜,目前國際指引為「階梯性治療」策略分成5個階段,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治療。治療的核心都是抗發炎。第一階可能只需要症狀時使用吸入型類固醇;第二階開始需要每天使用吸入型類固醇;第三、四階需要吸入型類固醇搭配長效型擴張劑每天使用;到第五階則需要高劑量的吸入型類固醇、搭配雙效擴張劑,甚至需要加上生物製劑一起來抗發炎。遵從國際指引以抗發炎治療為核心,而非依賴緩解型吸入劑,才是控制氣喘的根本之道。
氣喘長期規律用藥的重要性
氣喘症狀有如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民眾看到的「咻、閉、久、哇」是在冰山上面,而冰山以下的核心問題是慢性發炎。唯有抵抗發炎的核心,才能夠改善肺功能,避免急性發作與入住院。長期依賴短效擴張劑的患者,即使平常症狀輕微,但因為控制不穩定,嚴重發作時送急診或使用呼吸器者並不少見。研究顯示,有規律接受抗發炎治療的病人,不只回診率較高、醫囑遵從性較好,且須要使用口服類固醇、急診與住院的比例明顯降低。
台灣健保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P4P) 超過二十年,透過論質計酬機制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連續性照護。統計發現收案族群回診率較高,保養藥物的醫囑性較高,急診、門診就診及住院比例較低,氣喘再入院率持續下降至約2.2%,顯示疾病控制與照護品質成效顯著。良好控制氣喘不只關乎個人健康,更能降低藥品用量與社會醫療負擔,避免不必要的碳排放,對地球永續亦有正面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