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臟衰竭更容易以疲憊、失眠、活動力下降、腹脹、腸胃不適等非典型症狀呈現,比男性更難被正確診斷,許多女性將這些警訊誤認為壓力造成,因而延誤就醫。
女性心臟衰竭更容易以疲憊、失眠、活動力下降、腹脹、腸胃不適等非典型症狀呈現,比男性更難被正確診斷,許多女性將這些警訊誤認為壓力造成,因而延誤就醫。

文|郭家和

疲憊、失眠、活動力下降 女性心臟衰竭容易被忽略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頭號死因,每年奪走1,800萬人的生命。我國心血管疾病亦高居第二大死因長達十五年,平均每23分鐘就有1人因心臟疾病而逝,尤其女性心臟衰竭症狀往往以非典型表現,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確診後的五年死亡率甚至比男性高出11%。

「很多患者會說自己只是比較累、吃不下,睡不好,但最後檢查才發現已經有心臟衰竭的問題!」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張藝耀指出,女性心臟衰竭容易以疲憊、失眠、活動力下降、腹脹、腸胃不適等症狀呈現。這使得女性患者比男性更難被正確診斷,直到病情惡化時才驚覺危機逼近。許多女性將這些警訊誤認為壓力造成,因而延誤就醫。

亞東醫院心臟內科劉芫宏醫師進一步說明,女性心臟衰竭的風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大幅上升,特別是停經後因雌激素減少,以及妊娠相關疾病如產後心肌症、妊娠糖尿病都可能增加日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除了診斷與症狀上的差異,女性患者也可能因體力缺乏或社會限制,導致初期無法精準診斷或延誤就醫,為此亞東醫院設立女性心臟特別門診,提供女性國人個別化治療與完整心臟健康評估。

心臟衰竭如不定時炸彈,勿輕忽三大治療不佳警訊

心臟衰竭過去被認為是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治療方式包括手術介入、機械輔助裝置、心臟移植。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黃日新醫師表示,心臟衰竭的常見治療方式,包括心臟移植與左心室輔助器(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女性心臟移植臨床成功率較高,但平均每位患者等待時間長達500天,至今仍有350位患者在等待移植。期間仍有突發心衰竭重症的可能性,或是因治療不佳而反覆進出醫院,患者的身心負擔不言而喻。

黃日新醫師表示,目前新一代左心室輔助器(LVAD)體積更小,更適合用於女性患者。研究發現,接受左心室輔助器的男性和女性在生存率、心臟移植發生率、功能狀態或患者報告的生活品質方面並無顯著差異。截至2024年為止,已有71例患者使用左心室輔助器(LVAD)來延續生命。

黃日新醫師指出,心臟衰竭對患者而言有如不定時炸彈,出現三大危險跡象時,臨床上就會考慮採取進階治療,高風險患者更應對自身病情提高警覺,3大心臟衰竭治療不佳的徵兆包括:

■一年內有兩次或兩次以上因心臟衰竭而住院

■口服利尿劑在六個月內增加一半以上的劑量

■對藥物的耐受性下降、治療效果不佳,服藥後仍有症狀出現

心臟衰竭族群勿亂用止痛藥 胸痛、心跳異常、小便變少及早檢查

心臟衰竭是無法預測惡化時間與風險的重大疾病,患者除了配合醫療治療,日常生活管理亦至關重要。建議可掌握「四不二要」原則,以減輕心臟負擔並避免急性惡化。

「四不」:一、不吃太鹹,避免高鹽高鈉食物,每日鹽分攝取不超過3–5公克;二、不喝太多水,限制水分攝取在1000–2000cc內,減少湯品與稀飯等;三、不抽菸、不喝酒,避免加重心血管負擔;四、不隨意服用消炎止痛藥,避免影響腎功能與心臟負擔。

「二要」:一、要規律監測身體狀況,記錄每日血壓、脈搏、體重與水分攝取;二、掌握惡化徵兆並及早就醫,尤其是腳踝水腫、呼吸急促、夜間咳嗽或氣喘、體重快速上升、極度疲憊、胸痛、心跳異常、小便變少等症狀,建立警覺意識並及時治療,可有效延緩病情惡化、提升生活品質。

尤要提醒心臟衰竭族群,務必遵循醫師指示按時正確服藥,不可任意停藥。藥物僅以白開水服用。服用血管擴張劑及利尿劑後,改變姿勢(如由臥而坐或由坐而站)不可太快,以免頭暈眼花,避免劇烈運動及站立太久,高強度肌力訓練對心血管負擔較大,建議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待體能進步數週後再從低阻力開始嘗試。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吳彥雯主任提醒,現代女性面臨各種社會角色挑戰,生活型態與壓力源多變,更有注意自身的心臟健康,建議定期檢查心臟功能,並留意任何日常中反覆出現的不適症狀。若自身或家人近期有心臟衰竭相關症狀,應盡速至門診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與「心」重新連結。

女性心臟衰竭常以疲憊、失眠、活動力下降等非典型症狀表現,易被誤認為壓力大而延誤就醫,確診後五年死亡率比男性高11%。停經後雌激素減少及妊娠相關疾病亦提高風險。亞東醫院設立女性心臟特診,提供個別化診療與心臟健康評估,協助女性及早察覺心臟衰竭警訊。
亞東醫院舉辦女性心臟衰竭衛教講座,強調女性易忽略心臟衰竭初期症狀,設立「女性心臟特別門診」提供專屬照護。醫師提醒女性應定期檢查心臟功能,如出現喘、疲憊、水腫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守護心健康。